王杰 付松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這是王陽明《象祠記》的開篇之詞。文中提到的象祠,就位于黔西縣素樸鎮境內的靈博山上。
500多年后,勤勞善良的素樸人在這片富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土地上,描繪出一幅示范小城鎮建設的嶄新畫卷:鳥語花香、郁郁蔥蔥的環山之中,別具一格的仿古民居矗立在整潔而寬廣的道路兩旁;“烏蒙第一鎮”牌坊、“靈博大道”、“陽明廣場”等標志性建筑,無不彰顯著素樸鎮“小而精、小而富、小而美、小而特”的個性與特色。
近年來,素樸鎮依托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和人文自然資源,突出抓好規劃、基礎、文化、產業、機制和管理六個重點,走出了一條“旅游景觀型”特色小城鎮建設發展新路子。
打基礎 做亮古鎮
“有品味,有檔次,有特色。”2013年9月,第二屆全省小城鎮建設發展大會在黔西召開,素樸作為現場觀摩的主要示范城鎮之一,無論是城鎮規劃、基礎設施,還是建設速度、城鎮特色,均得到與會者的一致好評。
在2012年4月貴州省第七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召開之前,作為毗鄰百里杜鵑主會場的鄉鎮之一,素樸鎮以迎接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全面拉開綠色小城鎮建設的帷幕。
按照“旅游強鎮、生態美鎮、文化名鎮、商貿重鎮”的規劃定位、“布局合理、用地集約、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原則和“總體規劃、組團開發、分步實施”的思路,素樸鎮因地制宜規劃了“一環”(環城路)“兩軸”(素興大道和靈博大道)“三心”(商業中心、客運中心和工業中心)“四翼”(東南西北四個居住片區)的發展空間布局,確立了城鎮建設的主體框架。
根據規劃,鎮區面積將由原來的1.5平方公里擴展到3.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由原來的1.2萬人增加到1.8萬人。
“懂經營、善管理,發展才是硬道理。”素樸鎮黨委副書記王澤元說,素樸鎮堅持不等、不靠、不看,創新體制機制,積極盤活土地資本、成立發展融資平臺、推進土地市場化運作,逐步探索出“低開高走、以小博大、變存量為增量”的開發建設模式。目前,素樸鎮已投資2億多元,建成素興大道、靈博大道、陽明廣場、客車站、返鄉農民工創業園、農貿市場,以及象祠恢復重建、新老街立面改造、管網改造、路面油化等項目,推進示范小城鎮建設從“8+3”到“8+N”的有效提升。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承載能力明顯增強,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初步實現“小而精”的發展目標。
示范城鎮,綠色引領。第二屆全省小城鎮建設發展大會提出綠色主題,指引著貴州山地特色小城鎮的發展方向。素樸鎮在建設示范小城鎮的過程中,堅持依山而建、繞山而行的理念和“城在山中轉,鎮在綠中游”的思路,把握“不砍樹、慎填湖”的原則,推進城鎮建設與自然山水融合發展,注重對山體脈絡、景觀的保護,著力彰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開發建設理念,讓城鎮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目前,占地面積近萬平方米的山體公園已建成投入使用,鎮區綠化率超過30%,逐漸達到“小而美”的建設效果。
要避免“千城一面”,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就必須有自己的個性與特色。素樸鎮按照明清復古風格實施集鎮臨街房屋立面改造,分別以“陽明路”、“靈博大道”、“陽明廣場”對已建成的道路和廣場命名;在陽明廣場建造王陽明塑像凸顯廣場文化主題;在集鎮入口處修建“烏蒙第一鎮”牌坊,呼應地域文化和古驛道文化;修建1000米仿古風格文化墻,全面展示素樸獨特的歷史文化淵源、自然資源、經濟發展、集鎮建設等概貌。同時,素樸鎮還邀請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遠方的家》和《鄉土》等欄目組到素樸鎮考察拍攝,先后播出《探秘水西洞》和《山水相宜在烏江》及《深山八卦陣》等專題片,全面豐富“小而特”的文化內涵。
強支撐 做大產業
“百姓就業需要有力保障,地方發展需要龍頭產品。”黔西素樸綠源木工板廠廠長卞卓有這樣的近期目標:第一年穩定企業發展,第二年拿到產品商標。
卞卓出生在素樸鎮一個叫索風營的地方,從小吃盡了偏遠閉塞的苦頭。“從老家到集鎮幾十公里,經常是去來兩頭黑。”
2003年,卞卓一家與其他十幾戶村民被集中安置到鎮上,開始了新環境里的新生活。
“剛來的時候還沒有什么生意可做,只能和大多數人一樣外出打工。”卞卓說,在打工的過程中,除了積累了一些創業資金,還讓他看到了家鄉和外界的巨大差距。
2013年7月,素樸鎮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建設完成,綠源木工板廠成了第一家落戶企業,解決當地農民就業50余人,成了入駐創業園的龍頭企業。
除綠源木工板廠之外,在已建成占地30畝6000平方米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內,還有紅杜鵑光電科技和偉貿眼鏡配件加工等企業入駐,年產值超過6000萬元,可創稅收500多萬元,帶動當地320余人就業。
示范小城鎮的創建,不僅激活了素樸的“歸雁”經濟,而且贏得了省外客商的青睞。
“選擇來素樸投資,主要是看中這里的環境、交通和氣候優勢。”來自重慶的貴州靈博實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光銀介紹,他在素樸的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資4000余萬元。
在張光銀的規劃中,除了已經涉足的房地產開發、農貿市場建設等,還包括旅游景區、生態農業、五金百貨等領域。
“工業的支撐,能夠帶活小城鎮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成為農民致富的保障。”在黔西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董發勛看來,素樸城鎮化的推進,同樣需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董發勛的觀點,得到了素樸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周卓的贊同。“發展經果林一方面能有效地治理石漠化,另一方面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農民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周卓說。
目前,素樸鎮已種植金錢橘4000畝,連片種梨4600畝、核桃1.2萬畝,并且通過發展特色農業、服務業,吸引企業進入園區聚集發展等方式,逐步形成 “以城帶產、以產促城、產城互動”的良好格局,進而推動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均收入持續增加。2013年,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5800元,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達1.8萬元,小城鎮發展“小而富”的成效初步顯現。
鑄品牌 做活旅游
素樸是沿貴畢高速從貴陽進入畢節試驗區的第一個鄉鎮,也是古代水東和水西的重要分水嶺。因此,在歷史上有“水西門戶”之稱。
在素樸鎮境內,不僅有雄奇秀麗的六廣河大峽谷,有幽深雋永的索風湖景區,有神奇獨特的水西洞,有歷史悠久的奢香古驛道、古勝城、古象祠遺址,還有素樸金錢棍、花燈、打鼓草歌、陽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不完全統計,素樸共有自然景觀60余處,人文景點20余處。這些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跡和獨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得天獨厚、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共同組成了素樸豐富的旅游資源。
作為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之一,素樸鎮在打造歷史文化名鎮與民族旅游古鎮中,充分發掘人文資源,規劃了以陽明文化為重點、水西文化及民間傳統文藝為補充的歷史文化旅游區,圍繞歷史文化做旅游文章。
一個地域一種文化,一種文化一種特色。為了充分體現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使小城鎮建設有記憶有傳承,素樸鎮依托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兩峽兩古三道一洞天”的人文自然資源,以打造明清特色古鎮為主題,著力做亮“烏蒙第一鎮”這張旅游名片。
隨著以象祠為核心的歷史文化旅游區、以索風湖為核心的生態休閑觀光區、以屯江苗寨為核心的民俗文化體驗區和以水西洞為核心的溶洞地質探險區“四個旅游功能區”的規劃建設,素樸鎮“重走古驛道,品歷史文化,賞洞穴奇觀,覽原生態勝景”的旅游定位已逐漸形成。
隨著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素樸鎮不斷吸引著各地商人及周邊農民紛紛前來經商、務工,個體工商戶由原來的不到200家發展到現在的400多家,集鎮人口由原來的320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近6000人。
“我們不僅要招商引資,而且要選商引資;我們不僅要把生態和發展有機結合,而且要讓‘和尚坡變‘披肩發;我們不僅要讓鎮區有好房子、好街道,而且要讓老百姓住得起、能富裕。”素樸鎮黨委書記史開斌說,通過建設平安、富裕、文明、美麗素樸,旨在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示范人居環境,迎接素樸大旅游時代的到來。(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