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
從“進出兩難”到通村連組入戶,都勻農村的路在變;從污水橫流到潔凈亮麗,都勻農村的環境在變;從出門打工養家糊口到家門口依托產業致富,都勻農民的生產生活在變……
自開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以來,都勻市堅持科學規劃與因地制宜、重點突破與全面推進、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等相統一,突出城鄉一體、產業驅動,鞏固延伸創建成果,提升創建質量水平,全市農村正日益呈現出“富、學、樂、美”的喜人景象。
看得見、摸得著的
“民生小康”
家住墨沖鎮新坪村的村民徐有華,是村里有名的“創業能手”。十幾年前他前往深圳打工,邊工作邊學習機械技術。2000年,回到家鄉跑起了貨物運輸。
“以前哪都去不了,現在想去哪就去哪。”談及美麗鄉村創建以來村里發生的變化,他感觸良多:“過去在村里跑運輸,遇到大雨天,車行受阻,常常是‘有進沒出。因為交通不暢,很多農戶起房蓋屋搬運石料較為艱難,常常要耗上兩年以上才能竣工。但隨著美麗鄉村‘小康路計劃的開展,這些情況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如今,陳有華的運輸車輛早已從拖拉機變成了農用車,家里也蓋上了寬敞明亮的三層樓房。
新坪村的道路硬化只是都勻全市推進“小康路”建設的一個縮影。據都勻市小康辦專職副主任顧靜生介紹,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已完成修建通村公路120公里,計劃年內實現全市“村村通”工程。
除開展“小康路”計劃外,都勻市也非常重視對村容村貌的整治。在新坪村委辦公樓前,擺放著一推路燈設施。新坪村組織員陳東霞告訴記者,在去年的基礎上,村里將繼續安裝太陽能路燈,以更好地服務群眾的生產生活。顧靜生更明確了這方面的工作目標:今年全市將會安排588盞太陽能路燈投放到各村,讓所有的鄉村都能夠享受到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便捷生活。
在小圍寨辦事處包陽村,今年4至7月已完成片區房屋的靚化工程,在村里還建起了垃圾處理廠,實現垃圾清運和環境整治。在良畝鄉良畝村,家庭庭院、公路兩側的綠化工程讓村民王星池贊不絕口:“以前這里是一條廢棄的鐵路,現在在原地修上了公路,蓋起了樓房,綠化的跟進讓環境美了許多。”在新坪村,32戶農戶的危房得到了改造,98戶實施了改廁,上世紀九十年代殘存的木瓦房、鵝卵石房均已被鋼筋混凝土樓房取代。
“只有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辦事,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顧靜生說,“基礎設施建設事關每一位村民的生活福祉,所以我們追求的小康不是僅有華麗記錄的‘數據小康,而是真正惠及全體人民群眾的‘民生小康。”
產業驅動群眾增收致富
“小康路帶動小康業。基礎設施配套的最大目的就是用來培育產業。”顧靜生說,只有發展產業,并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才能帶動群眾收入的提高,保持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良畝村是一個以布依族人口為主的村,全村有3600余人。以前農業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農業效率低下,產值水平低,農民增收艱難,許多村民選擇外出打工謀生。
2012年全村開始打造蔬菜產業基地,栽種辣椒、茄子、西紅柿等等品種蔬菜。據村主任張時福介紹,2013年通過招商引資,良畝村成立了“良畝道芬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由農戶在產業基地種植蔬菜,并負責在收獲后向廣州海特果菜有限責任公司提供農產品貨源。
合作社負責人劉振勝說,農產品由農戶生產,收獲后直接發給廣州總公司再行轉銷。合作社的發展模式解除了村民在農產品銷售上的后顧之憂,商業化的運作也極大地提高了村民入社的積極性。目前良畝村已建成蔬菜產業基地670畝,實現帶動農戶參與的產、供、銷一體化產業模式。
良畝村村支書盧義香見證了合作社成立的全過程,村支“兩委”在協調處理土地流轉和勞務關系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村里的土地按照每年每畝1100元的土地租金標準進行流轉,并且每年都將重新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盧義香還指出合作社內允許農戶依靠土地入股。如今,在改種蔬菜之后,原本種水稻的農田由之前收入的每年每畝300元,轉變成現在每年每畝1100元。農戶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
村民羅珍先一家五口,兩個小孩和一位老人都需要照料。以前家鄉年景差外出浙江打工,來來往往、疲于奔命地操持家事及工作。2013年,聽說家鄉招來了公司,羅珍先立即選擇回家鄉發展。現在,在蔬菜產業基地上班的她,月均收入2000多元。更讓她感到開心的是,既能夠在家門賺和在外面打工差不多的錢,又能近距離的照應家人。2013年,良畝村良田壩蔬菜產業基地建設投入220萬元,產值800萬元,為地方提供土地流轉收入55萬元,提供工資性收入320萬元。
在小圍寨辦事處包陽村場壩組,一個集農民文化、娛樂、健身于一體的高標準民族廣場正初具雛形。2013年,包陽村被評為全省30個同步小康創建活動示范村。通過一年的創建,包陽村通過國家政策扶持、發展蔬菜種植及茶業加工等自主產業助推農民增收。
蔡思武是本地的蔬菜種植大戶。去年,他家種植蔬菜的面積雖然有100余畝,但由于雇工人力成本高,全年盈利不多。今年,他主動調整了生產結構,種植蔬菜的面積減少到了10畝。省去了人力成本,他在上半年通過賣土豆就已經收獲2萬多元的收入。10畝的土地上,將會有更好的收益。
民族廣場上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也預示了包陽村可期的發展前景。今年,當地政府預計將投入資金1000萬元對全寨67戶房屋進行外包裝改造。據都勻市小康辦“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科負責人吳啟鵬介紹,圍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包陽村結合當地布依族民族特色打造布依風情村寨。包陽村村主任蘇景林進一步表示,根據長遠規劃,未來會重點發展本村的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產業。這些都將極大地促進村民的增收。
由點及面
推進“普惠式”創建
2014年,都勻市美麗鄉村創建工作重點將從“數據小康向民生小康”突破,以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工程和實物載體建設為抓手,加強城鄉統籌,加大財政投入。在總計66個創建示范點的打造中,重點打造小圍寨辦事處的包陽村示范點和大河村示范點。把一般示范點做好做實、重點示范點做亮做強。
“既重視路邊花,又不忽視山旮旯。”我們既重視對示范點的打造,但也不忽視對邊遠鄉村的普惠式打造。說起都勻市美麗鄉村創建的特點時,顧靜生指向了“實惠”兩字。他認為美麗鄉村的創建,就是要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石龍鄉地處都勻最為偏遠的地區,我們創建美麗鄉村沒有忘記那里的村民。”顧靜生告訴記者,政府去年已經投入30萬元,為該鄉共和村購置了1輛垃圾處理車,并安裝了30盞太陽能路燈;今年投入10萬元,為該鄉甲壤村修建了村民文化廣場。
全面惠民的舉措,收獲了良好的創建成效。2013年,都勻市榮獲全省年度同步小康創建活動示范縣。2014年,針對工作中的短板,加大創建工作力度,都勻市將投入1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小康辦支配基礎設施投入;此外,還擬將整合1個億的資金,投入到農村小康建設的工作中。
未來四年,都勻市將通過抓點、帶面、擴線,使全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點覆蓋率以年均10%的速度遞增。力爭2015年創建點覆蓋50%以上的行政村,2017年覆蓋100%以上的行政村。(責任編輯/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