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再杰+胡從利

黔西縣堅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初步走出了一條既利于經濟建設又益于環境保護的綠色小康創建之路,成功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強化布局 ?建立三個體系
組織領導體系。積極探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共同部署、共同推進。成立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委員會,由縣委書記任第一主任,縣長任主任,明確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委員會職責;全縣鄉鎮(街道)均成立生態建設保護委員會或工作小組,鄉鎮黨委書記為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將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工作列為鄉鎮部門“一把手”主要考核內容。
資金投入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近兩年來,共投入2億元用于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從2014起,每年由縣財政統籌安排1億元以上資金,作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經費;由縣財政每輪安排2000萬元,支持五個鄉鎮抱團輪流承辦縣旅游發展大會,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監督保護體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國家產業政策,制定了《黔西縣損害環境保護行為問責辦法》。從全縣各鄉鎮單位抽取100名干部組建生態環境監督員,定期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監督,直接向縣委縣政府匯報工作。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縣人民法院環境保護合議庭,對涉及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移民搬遷等類似案件進行審理,切實保護環境資源。截至2013年,環境保護合議庭累計受理各類涉環境保護案件48件,有力打擊了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
找準路徑 ?做好五個結合
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切實保護好山體水系和植被,搞好農村溝渠、堰塘整治及田園綠化,完善村莊建設管理機制,著重突出生態元素,構建新農村生態體系。各鄉鎮(街道)、村(社區)建立對轄區內山、水、林、田、路管護機制,做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目前,僅珍稀樹木已掛牌管理109株,古樹群已掛牌管理4個。加大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全縣森林地面積達144.31萬畝。加快小康水、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小康路、小康房六個小康行動計劃的實施,完善農村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整體推進農村改廚、改廁、改電、改豬圈及清路障、清淤泥、清污水、清垃圾“四改四清”工程,使村莊、街道的變化延伸到庭院,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截止目前打造“五園新村”示范村73個。
與宜居城鎮建設相結合。按照“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生態發展思路,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城鎮。遵循“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的原則,注重河流、林地等既有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節約集約土地、保護水資源,做好項目環評,實施城區山頭、主干道及周邊山體和公園綠化工程,建成了杜鵑花、太極、濕地等一批生態綠地廣場和占地13公頃的白龍森林公園,縣城綠地面積達到131公頃,山頭綠化面積達71.8公頃,有效提高城鎮綠化率。大力發展城市清潔能源,提高城市氣化率。扎實推進“創建省級衛生縣城”活動,開展縣城周邊環境、公廁衛生、農貿市場、街道沿線等專項整治行動。調整城市中心城區煙塵控制區,實現全縣煙塵控制覆蓋率100%。加快特色小城鎮建設,建成了一批宜居特色小城鎮。
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堅持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按照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標準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綜合效益高效化要求,發展節約型、循環型、生態型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進以石榴、核桃等為主的特色經果林建設,經果林種植達35.79萬畝,形成了以貴畢路、清畢路、黔織高速等沿線鄉鎮為主的綠色產業示范帶, 市優質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3個。投入資金5億余元,建成了集生態觀光與科技示范于一體的6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013年實現總產值4.2億元。
與新型工業建設相結合。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抓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堅定不移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促進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建成了洪家渡、東風、索風三個水電站,正推進野濟河梯級小水電開發。加快低耗能、輕污染的環保節能型項目,引進和發展了康原、黔蒜香等綠色食品項目16個,引進并培育了海軍鋼化玻璃、深圳市郎培鋒LED、貴州學之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節能環保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積極推進煤炭產業鏈建設,打造煤炭循環經濟。積極開展“礦山復綠”工作,完成了10個煤礦30.66公頃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關停8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完成火電廠6臺機組脫硫脫硝增容建設工作,建成機動車尾氣檢測站。
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統籌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旅游與城鄉發展,借助杜鵑花都名片,堅持打基礎、創品牌、樹形象,把生態、旅游緊密結合起來,利用縣內良好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發展以林下休閑、峽谷覽勝、水上觀光、田園游賞等為主的自然生態旅游。先后打造了化屋苗寨民族風情游、韋寨農業體驗游、柳岸水鄉親水游、紅色丘林桃李賞花游、新富林下體驗游、荊江生態休閑游、烏騾壩民風體驗游等鄉村生態旅游點。柯家海子天然湖泊群旅游區、支嘎阿魯湖旅游區、索風湖旅游區、沙壩河旅游區和水西森林公園等旅游景區等生態旅游逐步走向成熟。走出一條“以生態引客源,以客源創收入,以收入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注重結果 ?呈現三個效益
生態效益。森林資源和植被覆蓋度的持續穩定增長,使得森林生態功能不斷發揮,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95%,森林覆蓋率達40.1%,城鎮污水處理率70.5%,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5%,農村飲水安全達標率100%,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30%。環境質量綜合指數88.6%,比2012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
經濟效益。林業總產值達6.7億元,經果林產值達7000萬元;工業增加值達56.7億元;發展農家樂120戶,打造鄉村旅游星級示范戶26家,全年接待游客373.24萬人次,全年旅游綜合收入25.38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709元,比2012年增加了800元。生態經濟的發展,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而且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
社會效益。城鎮的道路交通、農貿市場、供水供電等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城鎮硬化、美化、綠化、亮化工程成效彰顯,衛生條件不斷改善,清潔能源使用率不斷提高,農村“臟、亂、差”現象得到明顯改觀,人民群眾精神面貌得到提振,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特別是示范村內無亂搭亂建、糞便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排、禽畜亂放現象,村風民俗和諧化,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啟示思考 ?強化三個堅持
堅持加強對生態建設的領導。生態環境建設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組織,才能協調各方,統籌推進。黔西縣委、縣政府始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統籌決策,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不斷加大投入,各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了生態環境建設的強大合力。
堅持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綠色經濟是生態建設的中心。在工作中,黔西縣牢固樹立“發展為要、生態為先”理念,大力實施生態林業、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等工程,積極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為單純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既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資源的有序高效利用。
堅持走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黔西縣始終把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有機結合,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優美環境,嚴控人口數量,提升人口素質,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即造福當代人又造福后代人。(作者張再杰系省同步小康駐黔西工作隊副隊長 胡從利工作單位:黔西縣委政研室 責任編輯/彭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