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
“請大家猜一猜,我們現在站在什么位置?”在貴安新區月亮湖畔,貴安水務公司總工程師唐浩端微笑著說,“其實我們的腳下是一個15.3萬平方米的隱形水庫。”
這是一套生態砂基透水系統,每年可將11.8萬立方米的道路雨水自動收集起來,通過過濾、蓄存、保鮮、滲透等程序,排放到月亮湖里,達到疏浚地面排洪壓力,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實現雨水資源再生利用。
“我們在打造高品味一流城市新區的同時,始終堅守著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貴安新區管委會主任馬長青說,貴安新區通過實際行動,詮釋著“低沖擊開發模式”的價值理念。
高端謀劃打造“東方瑞士”
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發展,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國務院在《貴安新區總體方案》批復中明確提出:要把貴安新區建設成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幸福宜居、特色鮮明的國際化山水田園生態城市。
作為國家級新區和貴州后發趕超的大平臺,貴安新區承載著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探索欠發達地區城市發展新模式的重大使命,必須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闖出一條新路。
事實上,貴安新區在建設中落下的“每一筆”,都能夠描繪出一幅前瞻的“圖畫”:高端化的城市業態、田園化的城市生態、特色化的城市文態、現代化的城市形態。
在總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貴安新區始終堅持處理好局部和整體、近期和遠期、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城市發展和耕地保護的關系。在空間上采取“組團+群落”的布局模式,在發展上強調城鎮與鄉村文明的共生共榮,通過8個城市功能組團和4個自然景觀和特色村寨群落的構建,形成“生態文明引領、核心板塊支撐、快速交通連接、特色小鎮彰顯、美麗鄉村輝映”的城市格局。
山巒疊嶂、秀麗多姿,貴安新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與瑞士的自然地理條件極為相似,新區的建設因此有了可供借鑒的典型范例。
——堅持走組團式、點狀式發展的山地特色城鎮化道路,把城市輕輕地放在大自然中,圍著山轉、跟著水走、顯山露水,不“攤大餅”,只“蒸小籠”。
——注重保留村莊特色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建設“城市中的田園”和“田園中的城市”。
——精心打造由山川、湖泊、綠廊與城鎮完美組合的國際化山水田園生態城市,建成詩意般的人居環境。
——保護好自然文化資源,堅持避免“大拆大建”、“千城一面”的基本原則,打造山水風光之城、文化多元之城、生態智慧之城。
打造山水田園生態城市,生態環保成為貴安新區引進項目時首要考慮的因素,富士康第四代綠色產業園便是在這一要素引領下誕生的。
2013年7月,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在貴陽生態文明國際論壇上承諾:“富士康將在貴州發展低碳經濟,將科技工業、制造工業以最高端科技的手法帶來貴州,絕不破壞環境,絕不產生廢水、廢氣。”
一年之后,富士康在貴安新區興建的第四代綠色產業園已經投產,并兌現了當初的承諾。
守住底線建設美麗鄉村
“我們原來的那個爛房子變成了現在兩層樓房,住著真亮敞,每家每戶的設計都不一樣,有看頭。”提起居住環境的改變,56歲的馬場鎮平寨社區居民王樹海高興地說。
與王樹海有著同樣心情的,是從外地嫁到平寨的朱娟,“前幾年我娘家人過來玩,我真不好意思留他們住下,因為家里太破舊。今年剛過完年,我鼓起勇氣打電話約娘家人過來,4個親人住了兩個星期才走,都是一個勁夸我們是小別墅,一點不輸城里。”
坡頂、青瓦、白灰墻,穿斗、花窗、青磚柱。走在平寨硬化后的通組路上,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秀麗典雅的特色民居。
盡管每個示范村“美麗”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美麗”起來的過程卻有相似之處。
2013年7月,貴安新區正式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大力實施民居整治和一批試點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大為改觀。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衛生潔化、路燈亮化、庭院美化……可謂村村如畫,移步換景。
一年來,每一個試點村均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實行污水達標排放;配置垃圾箱、垃圾收集車和保潔員,實行日清理、周轉運;使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和集中燃氣等清潔能源;在綠道建設中使用節能環保的磷石膏磚……
優越的生態環境,是貴安新區最寶貴的資源、最獨特的優勢、最持久的生產力、最靚麗的名片。因此,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保護好生態環境,也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據統計,貴安新區濕地面積占24%,自然風景區面積占24%,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22處。同時,貴安新區93%的面積位于貴陽市飲用水源上游,72%的面積位于紅楓湖匯水范圍,生態環境高度敏感。
因此,新區在推進開發建設中,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率先全面推進“低沖擊開發模式”,規劃構建了“五區為底、八廊通聯、山城相嵌、景觀通貫”的生態綠地系統,嚴格保護自然山水環境和開放綠色空間,堅持走“產業生態化、生活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路子,構建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城市資源循環體系,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青水秀,為全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模式。
目前,新區已開工建設龍山、高峰、湖潮、馬場4個污水處理廠,達到國家景觀用水排放標準;啟動了4個公園和大學城綠化景觀等一批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關閉了直管區內21家砂石廠和僅有的兩家煤礦,搬遷污染和落后產能企業104家。
著眼綠色布局城市景觀
2013年6月,貴安新區首條城市主干道——黔中路建成。這條全長20公里的雙向6車道公路將貴陽、貴安新區、安順三地緊緊聯系在一起。
而黔中路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道路兩側的自行車道。“這是目前省內唯一一條設置了慢行系統的道路。”黔中路貴陽段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將自行車道設置在綠化隔離帶之外,使其與機動車道分開,能夠更有效地保障騎行者的安全,這樣的設置更加人性化和科學化。
眾所周知,貴州是一個多山省份,大多數道路路面彎曲,且上下坡較多,而黔中路的路面則十分平坦,這也是能在黔中路上設置自行車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黔中路所經過的地方,是貴安新區引以為豪的黃金旅游帶。天河潭-松柏山生態保護片區、紅楓湖-高峰山風景名勝片區、平壩生態田園片區、天臺山-九龍山生態保護片區以及斯拉河-樂平河生態撫育片區,盡情描繪著貴安新區森林環城,山水相鄰的壯麗畫卷。
“城水相依、花草隨行”,在開發建設中,新區下大力建綠、造綠、添綠,以公園、廣場綠化為點,以縱橫交錯的道路綠廊為網,以城市周邊的自然林帶為綠色屏障,以星羅棋布的居住區綠化、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為基礎,形成多元化的城區綠化系統,讓百姓擁有林蔭環抱、綠茵遍地的綠色空間。
2013年,貴安新區71個招商項目中,就有5個濕地保護項目,計劃總投資超9億元。這些生態濕地建設將改善貴安新區部分居民的生活環境,并提供更好的休閑旅游景點。
除了5個濕地項目,貴安新區還將新打造5大城市公園。位于馬場鎮的青龍坡植物園,擁有馬尾松、華山松、杉樹等植物資源,黔中路從植物園穿過,交通便利。位于湖潮鄉九峰山公園、羊艾公園項目,森林覆蓋率大于20%,植物資源豐富,動物種類多,聚集多個少數民族,具有豐厚的人文氣息。蘭亭公園以池菇塘水庫自然資源為支撐,打造包括水上娛樂、休閑旅游為主導的濕地公園。月亮湖城市公園則以月亮湖自然資源為基礎,修建觀光旅游服務平臺、酒店、娛樂設施。
為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在城市綠化體系工程中,貴安新區先期啟動了月亮湖中央公園、北斗湖濕地公園、七星湖體育休閑公園、荷園公園一期工程以及黔中大道、貴安大道、金馬大道、百馬大道、興安大道“四園五路”等城市主干道綠廊建設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貴安,在綠色崛起中全面發展。(責任編輯/蔣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