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一
日前,于復旦大學舉行的楊小凱十周年追思會上,林毅夫與張維迎有關“現代社會中市場經濟領域,政府到底該如何作為?”的論戰成為會議焦點。
張維迎主張政府應在建立和維系市場經濟運行的抽象規則和法律制度建設上要有所作為。政府所有的活動都受限于預先制定的法律規則,企業家和個人不會因為政府的機會主義行事而受到傷害。因此,法治,主要是針對政府,而不是反過來讓政府用法律治理社會。另外,保護私有財產權的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個必要條件。
林毅夫則主張,討論重點應該是哪一種政府干預能夠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哪一種干預會失敗。如果要政府去協調,當然有可能失敗,但是沒有政府協調更失敗。關于產權,林毅夫認為,產權對小企業、中型企業是有效的,因為所有者與經營者是同一個人,但是,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所有者與經營者必然分離,在那種情況下競爭的市場更為重要。
張維迎是純粹的理論分析,融合了奧地利經濟學派與英國古典經濟學,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其觀點與當年支持“后發劣勢”的楊小凱如出一轍。他反對經濟學、經濟學家成為效率的工具,提倡保障人的權利,要讓人因發展而獲得更多的自由。這樣的觀點,于當下現實而言,只能說太過于理想主義。
而林毅夫的新結構主義經濟學的方法論有點類似于德國的歷史學派。歷史學派也稱庸俗經濟學派,它強調經濟發展的歷史性和國民經濟的有機體現,代表德國產業資本的利益。林深諳國情,但卻過度追逐效率,忽視人的基本權利。我認為,理論方法和歷史方法需要結合在一起。單純的理論分析或歷史分析,都不足以把握復雜的現實。
從整個會議近乎一邊倒地支持張維迎來看,學者們對過去35年“中國奇跡”歸因分析還是一致的,那就是,政府選擇撤除眾多管制,創造和維護了一個相對促進績效競爭的競爭秩序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