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
從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的起步到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提升,從生態環保法庭的設立到環境司法格局的形成,從“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定位到《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的出臺,以生態理念發展工業、以法治手段保障生態,貴州在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道路上前行。
環保法庭:
生態“保護傘”
10月29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協調會在畢節市金沙縣人民法院展開。當事雙方分別是金沙縣人民檢察院和金沙縣環保局,而主持協調會的卻是仁懷市人民法院副院長、環保法庭庭長陳銘,備受外界關注。
據介紹,由于金沙縣環保局怠于履行對轄區內四川省瀘州市佳樂建筑安裝公司作出行政處罰的法定職責,金沙縣人民檢察院便向仁懷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協調會召開之后,金沙縣環保局對佳樂建筑安裝公司作出行政處罰,金沙縣人民檢察院隨即遞交了撤訴申請,仁懷市人民法院審查后裁定準予撤訴。
“這是仁懷市人民法院自今年6月跨區域集中管轄赤水河流域的生態保護民事、行政案件以來,受理的首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陳銘說,這既是巡回審理、就地辦案、方便當事人訴訟的集中體現,也是對今后審理跨區域環保訴訟案件進行的有益探索。
4月24日,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保護審判庭正式掛牌成立,同時指定在貴陽、遵義、黔南、黔西南4家中院設環境保護審判法庭,在清鎮市、仁懷市、遵義縣、福泉市、普安縣5個基層人民法院設立環境保護法庭,率先在全國構建起生態環保案件集中審判的“145”格局,運用司法手段保護綠水青山。
“由于環境資源固有的整體性,往往和行政區劃人為的分割性存在著沖突,一旦發生區域性、流域性的污染,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程序,首先面臨的將是管轄權沖突的問題。”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周衛認為,貴州根據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劃分,在全國率先實行分區域對環保行政、民事案件集中專屬管轄,是對跨行政區域環境訴訟的專屬管轄問題作出的一個嘗試性回應。
事實上,從2007年11月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正式成立起,貴州就開始譜寫拿起法律武器、強化環保執法司法體系建設的新篇。
據統計,2013年全省涉及環保、森林、生態方面的案件有1500多件,其中刑事案件700件,占了將近一半。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生態文明保護中,我們還要在建立機構方面加以探索。”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建說,比如烏江、草海、盤江等涉及貴州生態環境的流域,都要探索設立流域環保法庭、生態法庭。只要涉及這個流域的環保案子,環保法庭不僅要管好,而且要加大案件的審理力度。
“六個一律”:
利劍斬黑手
4月25日,江口縣環保局根據群眾舉報線索,聯合江口縣公安局對怒溪鎮地樓村偏巖山紅磚廠和梵星村黃泥溝兩窩點進行突擊檢查,現場搗毀土法煉汞灶臺23個、蒸餾罐33個、簡易冷凝設施23套;清理出汞觸媒原材料16640公斤,蒸煮汞觸媒半成品26260公斤,汞渣81.76公斤,毛汞18.3公斤。
根據《刑法》第338條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3]15號),該案可能構成污染環境刑事案件,省環境監察局、江口縣環保局于是同步將該案向公安部門進行移交。
5月13日,貴州省“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專項行動正式啟動,省環保廳、省公安廳迅速銜接,展開聯合執法辦案行動,銅仁市江口縣怒溪鎮土法煉汞窩點破壞生態環境案件成功告破。
“多彩貴州”拒絕污染,“六個一律”環保“利劍”以最強硬的手段和最嚴厲的措施向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宣戰。
各級環保部門深入一線,跟蹤問題、查找問題、督辦解決,對全省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采取最嚴格的監管手段,重拳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
為加大打擊力度,省環保廳將此項工作列入今年對各級環保部門綜合評價的重要內容,要求各級環保部門加強對排污單位的日常巡查,對今后凡是省領導發現而環保部門沒有事先發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按照失職行為追究當地環保部門負責人的責任。
“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專項行動的開展,使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不具備生產條件的企業、生產加工點被關停、取締,一批環境違法行為被掛牌督辦、限期整治,一批環境犯罪案件被刑法處置。
據統計,在歷時半年多的專項執法行動中,全省各級環保部門出動執法人員6759人次,查處環境違法案件510起,檢查企業2662家,下達執法通知書1677份,執行處罰金額1898.46萬元。
按照“三不放過”原則,全省關停128家廠礦、企業和生產作坊以及高速公路沿線環境污染源,取締非法煉汞點、砂石廠19家、非法水晶加工設備3360臺(套),掛牌督辦違法企業47家,限期治理148家。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貴州主要江河水體及流域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空氣環境質量逐步改善,工業企業守法意識逐步增強,非法生產和排污行為有效遏制,全省經濟發展環境得到有力保障。
聯合執法:
合力出重拳
近年來,由于都柳江流域沿岸銻開采、浮選、冶煉企業的無序生產和當地部分村民私挖濫采,礦井水未經處理直排,造成了都柳江流域的嚴重污染。
2013年9月,貴州、廣西聯合監測發現貴州出境斷面銻濃度猛增,超標最高達4.90倍,嚴重威脅了下游柳州市人民的飲用水安全。
今年4月,省環保廳聯合省公安廳、省檢察院、林業廳、國土廳開展了都柳江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對長期以探代采,無環保手續、環保設施,礦井廢水銻嚴重超標的湖南曾洪源礦業開發公司進行查處,關閉了企業生產線,刑拘了違法當事人,并以非法采礦罪、污染環境罪移送檢察院提起公訴。
也就是在同一個月,省公安廳生態環境安全保衛總隊、省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省高級人民法院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庭同時掛牌成立,貴州構建起省級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大格局。
目前,省環保廳與省公安廳建立起七個聯動機制和制度,成立了“省環境監察局、省生態環境保衛總隊聯動執法辦公室”;省環保廳會同省檢察院、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制定工作制度,使環保部門與檢察機關、審判機關銜接配合機制逐步形成。
“環保執法司法體系建設,為貴州的環保監督工作布下了天羅地網。”省環保廳副廳長徐毓賢說。
截至9月底,環保部門移交公安機關立案查處案件15起,涉案37人,檢察院批捕4人,刑拘10人,行政拘留1人,通緝6人;另有2個涉嫌環境犯罪案件正在取證、偵破中,有力地打擊了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得到了環保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
有關人士指出,成立省級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專門機構,是貴州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強化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重大舉措。此舉將有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案件集中管轄處理,進一步提高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專業性。
在行動中發力,在改革中前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武器,將隨著生態文明的有效深入和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在貴州全面小康建設的征程上閃耀光芒。(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