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平
天柱縣與湖南省靖州、會同、新晃等縣的10多個鄉鎮接壤,邊界線全長近1000公里,兩省四縣侗族、苗族占邊界人口的96%以上。昔日,這里社會矛盾突出,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家家戶戶均以土槍、長矛等作為家防武器。如今,兩地通過依法治界,村黨支部建立健全接邊聯調工作長效機制,及時化解各種矛盾,邊界實現和諧文明發展。
好鄰居
不是親人勝親人
地湖鄉地處黔東與湘西的結合部,與湖南地靈鄉的6個行政村滲透雜居,僅甄家墓寨70戶中,就有60戶屬貴州且均為苗族,10戶屬湖南均為侗族。人們把這里兩省人民雜居的村寨稱為“湘黔村”。
“湘黔村”唯一的鄉場,設在一座石拱橋兩端的街上,這座橋橫跨兩個省,這條街連接著兩省人民的心。每逢趕集日,鄉場都有兩省數千人到此交易,年交易額達300萬元。過去,這里是泥濘不堪的“泥巴街”,十年前,湘黔兩地鄉政府共同籌資進行了水泥硬化,并建起了農貿市場。
“湘黔村”5000多村民分散居住在甄家墓溪兩岸,溪水成了村民生產生活的一大障礙,于是,以團結村朱、蔣兩姓和地湖村吳姓為主的兩省農民,牽頭集資修建了甄家墓風雨橋。
近幾年,在兩省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湘黔戲臺、湘黔廣場、湘黔鄉道、湘黔門診、湘黔學校、湘黔幼兒園等“湘黔”為標志的基礎設施先后興建,村寨面貌煥然一新。目前,僅共建的橋梁就有5座,村道8條,農田水利壩3座。
湖南團結村支部書記蔣坤力說:“我們同飲一江水,兩省村民感情不分界線,苗侗都是一家,誰家有個難事,大家都會有求必應。”
湖南團結村的五保老人吳再益年已九旬,是貴州地湖村幾戶農民的鄰居,老人年老體弱,鄰居的老老少少爭著照顧他,背著他去醫院看病是常事。吳再益說:“隔壁貴州的年輕人對我太好了,家里只要有點什么好吃的,都要給我送來。還為我家接來了自來水。”
貴州為“湘黔村”修筑了自來水蓄水池,湖南便主動為大家接通水管;湖南為村里的道路砌了路基,貴州就為道路鋪水泥;貴州為村里引進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湖南就給村里接通電話、寬帶……
因為兩地農民高密度雜居,屋前屋后通電話會產生漫游和省際長途的問題,兩地政府現場辦公,及時為他們解決這一難題。
這里的侗族苗族鄉親,不分湘黔,不分民族,農忙季節,你幫我犁田,我助你栽秧。紅白喜事,互相張羅,親如一家。貴州地湖村支部書記吳新平說:“我們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大事小事都捆著做,都是好鄰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好兄弟
怎能同室操戈
蔣乾初和吳宗戩居住的是一棟共一個堂屋、共一根房梁的木瓦房,然而,他們一個是湖南省會同縣地靈鄉團結村侗族農民,另一個卻是貴州省天柱縣地湖鄉地湖村苗族農民,他們倆彼此間淡化了籍貫和民族,結成了水乳交融的異姓兄弟。這是天柱縣湘黔邊界侗族、苗族一家親的典型寫照。
貴州地湖、江東、竹林等鄉鎮與湖南地靈蒲穩、漠濱等鎮鄉接壤,山林、耕地、河流、道路和民居交錯,這里風景如畫,物產豐富。然而,過去兩地群眾為爭田、爭山、爭水、爭漁、爭礦產,時起糾紛,甚至大打出手。
“因為得到梅花村技術員手把手的指導,今年我養鴨賺了5萬多元。”湖南大木村養殖戶楊光宇說。而10年前,這兩個村因修路產生矛盾,湖南大木村人將貴州梅花村4人打傷。當時,因為兩地未建立邊界協調機制,未能及時化解矛盾,打架結怨導致次年春節,梅花村與大木村800名青年酒后群毆,大木村6人被打傷。
經過這次斗毆和調處的磨合,如今兩地邊民之間,已深刻領悟到了“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逐漸摒棄戶籍觀念、宗族觀念等思想,互相諒解,互助友愛,成了邊界和諧的典范。
今年4月,大塘村村主任林澤來接到大塘村十五組林澤發、林澤貴反映:湖南蒲穩鄉下吉村群眾越界砍伐杉木。林澤來將此事反饋告知下吉村領導,要求對方停止砍伐行為。事后,雙方村領導及時對山林進行踏勘,經過3天踏勘,終于找到原始界石,原來是林木長得太茂密,模糊了當年劃分山林的界線,致使下吉村群眾砍伐過界。雙方重新對界石做了標記,并畫好地形圖,并退還了誤砍杉樹,雙方言歸于好。
6月,貴州大塘村村民楊五香與湖南蒲穩村楊某某發生了宅基地糾紛。接到群眾反映后,大塘村支部書記林澤龍邀請對方村領導到糾紛現場,進行調處勘測,然后集中當事人進行化解,根據土地證明和兩地老人證實,該宅基地應權屬楊五香,促使雙方達成和解,一場可能發生的宅基地糾紛被成功化解。
現在,這里毗鄰、雜居的村寨都有了信訪聯絡員,互相向對方通報社情民意和信訪問題,做到小問題相互通氣,一般問題座談協商,重大問題共同研究解決。這些措施的落實,加強了與周邊鄉鎮的協作,維護了省際邊界的和諧穩定。
最近10年,兩地共調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6件,未發生過群體性事件、重大治安案件和越級上訪案件。
好親戚
牽手共創繁榮
江東鄉大塘村是出了名的“楠竹之鄉”,楠竹面積達4500畝。村支部書記林澤龍說:“不但貴州竹筍生進湖南的山,我們的竹器加工產業也延伸進入湖南。”
據了解,大塘村楠竹農業合作社110名社員中,湖南籍的社員就有30多人。兩地群眾合作已漸入佳境,湘黔資源共享、市場互動、利益互惠正在形成。不僅僅是地處黔東的江東鄉,貴州的坪地、竹林、白市等鄉鎮,也加強與相鄰的湖南新晃、靖州、會同等地合作,湘黔沿岸鄉鎮還強強聯合聯袂打造“清水江百里水鄉畫廊”。
天柱縣充分發揮邊界自然資源、交通樞紐、地理區位等優勢,打造邊界經濟“金三角”,進一步增強和拓展兩省群眾的經濟交流和致富門路。
大塘村是湖南蒲穩、朗江、會同的交匯地之一,村“兩委”結合實際,創辦了全縣農村第一個村級集貿市場,建設湘黔周邊日用品和土特產集散地,增進了湘黔商貿往來,繁榮了農村市場經濟。
大塘村返鄉農民工依托資源優勢和技術,紛紛回鄉創辦企業。村民林海聲利用當地楠竹優勢資源進行深加工,以每月5000元的高薪從湖南聘請技術員,從鄰近的湘黔村寨招募30余名村民進廠工作。加工廠主要生產竹席半成品、成品,沙發、車輛等竹席坐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出口東南亞等地,年銷售收入達200多萬元。湘黔兩地群眾將自家的楠竹送到加工廠,每根能賣8至16元,改變了過去楠竹當柴燒的歷史。
湖南媳婦貴州郎,由于共住一座山,同飲一江水,特殊的地理位置,這里村民之間互相通婚,有的甚至親上加親。在大塘、金雞等村寨,100多位小伙娶的媳婦都是湖南姑娘,貴州當地的姑娘嫁到湖南去的也為數不少。大塘村主任林澤來說:“近年來,無形的邊界隔閡消失了,邊界村寨的鄉親們就像是一家人,相處得十分和睦。”(作者單位:天柱縣委宣傳部 ? 責任編輯/彭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