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映生

2014年12月31日是中國工農紅軍在甕安縣猴場鎮召開“猴場會議”八十周年的日子。
八十年前,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時刻,紅軍長征來到甕安,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被稱為“偉大轉折前夜”的猴場會議。在甕安,工農紅軍與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系,正是這種魚水之情,形成了強大的力量,使紅軍打了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強渡烏江戰斗。
八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甕安人民書寫了輝煌歷史,全縣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當前,全國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常態,這對中央和地方都是極大的挑戰。
回顧紅軍長征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甕安從亂到治、到大發展的變化歷程,把握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于積極應對、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汲取“猴場會議”精神營養
提振發展新常態精氣神
“猴場會議”是紅軍揮師貴州過程中,在遵義會議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一次最為重要的會議。
“猴場會議”排除李德的錯誤指導思想,鞏固了黨的軍事指揮權,為紅軍勝利強渡烏江,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最終實現揮師貴州做好了思想上、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準備。
昨天的甕安,見證了中國革命在驚濤駭浪中轉危為安,也見證了甕安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打土豪、分田地”、幫助紅軍順利強渡烏江、建立紅軍長征途中的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和武裝,陳靖、周賢等一批熱血青年加入革命的隊伍,更是掀起了甕安革命的熱潮。
今天的甕安,與全國各地一道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應對新常態,甕安不能忘記紅軍長征精神,更不能忘記老區人民的優良傳統。
猴場會議、強渡烏江、桐梓坡農會和游擊隊等紅色文化遺產是甕安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甕安把這些遺產地申報為全國、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到基地緬懷革命先烈、追憶革命歷史,不斷用革命傳統精神激發黨員干部保持堅強的意志,與群眾一道積極應對新常態。
實踐證明,只要紅軍在甕安的長征精神力量深扎根,甕安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堅持老區人民的革命傳統,保持黨群、干群血肉聯系,甕安就沒有實現不了的發展目標。
汲取紅色文化智慧
打造甕安經濟新的增長極
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實際,堅持“兩加一推”主基調和“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從橫向看,經濟增速在全國持續保持領先水平;從縱向看,增速也從“十二五”初的17%左右回落到11%左右,降幅近5個百分點。
甕安與全省一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時期,面臨“趕”和“轉”的雙重任務,雖然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潛力很大,但也出現了新常態下的反映:經濟增速雖然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但也從22%左右回落到17%左右,降幅達5個百分點;磷、煤等傳統產業舉步維艱,倒逼轉型升級發展。
如何在新常態下持續保持高于全國、高于全省的增長速度,做大經濟總量,提升運行質量,為此,甕安著力做了“兩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學習革命前輩堅毅、果敢的決策智慧,抓好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
全縣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戰略導向、問題導向,確立“立足黔中、融入貴陽、連接成渝、面向珠三角”的發展戰略和“工業強縣、城鎮帶縣、文化興縣、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實施“交通為先、產業為重、城鎮為要、民生為大”的發展舉措,將發展目標定位于“創建全省經濟強縣、推進改縣建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三大近期目標和“一個中心、三個基地”(甕安建成黔中區域性中心城市,創建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黔中商貿物流基地、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基地)的遠期目標。
第二篇文章:弘揚革命前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凝心聚力優化經濟結構。
甕安發展的優勢在資源,短板在交通和產業。乘全省高速公路三年會戰、鐵路五年會戰的東風,甕安的交通制約瓶頸將在近兩年內得到破解。
習總書記指出:“作決策、辦事情,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要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甕安眼前的底線就是做大經濟總量,提升人均水平,確保2016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首先是探索走循環發展之路,在把磷、煤等資源型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創建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以打造全省一流經濟開發區為目標,高標準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余億元,形成“一區五園”總格局。
其次是做好迎接大交通時代的準備,加快推進“四高一鐵一港口”等物流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黔中腹地發散型區位優勢,超前謀劃現代物流服務和信息平臺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商貿物流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商業網點規劃布局,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物流市場體系;引進園區鋼材物流市場、中港物流園、義烏商貿城等大型物流項目,全縣物流企業已發展到40戶。
再次是大力發展以紅色文化為主的文化旅游產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古邑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重點打造“千年古邑·紅色甕安”、“甕水長歌”等文化品牌,集紅色文化和古邑文化為一體的草塘千年古邑景區在全省旅游五張名片民意測評中成功擠入第2名,申報國家4A級景區已通過州級評審。引入休閑度假和養生養老理念,重點打造集“休閑、體驗、競技”于一體的山地戶外運動體育旅游休閑基地和生態養老基地,成功舉辦了兩屆中·甕安全國山地戶外運動錦標賽,貴州華夏生態養老村等一批休閑度假養生養老項目已落戶甕安。
最后是堅持發展現代高效示范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創辦了2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4個州級農業示范園區,其中甕安現代農業園區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農業示范園區。
沿著革命先輩足跡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習總書記把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奮斗目標。甕安堅持把中央精神與縣情實際緊密結合,堅定不移地走以人為本、民生至上的科學發展道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規劃先行,不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致力于把縣城建成現代城市、把城鎮建成特色城鎮、把農村建成美麗鄉村,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三宜”甕安。
縣城重點突出抓路網建設、民生工程、產城互動和形象塑造,提升城市承載能力。集鎮重點圍繞區域性主體功能,運用優勢資源,集中建設特色各異、功能互補的小城鎮;重點抓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實施“六小工程”,探索劃定壩子禁止建設區和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改善農村環境。
健全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實施教育“9+3”計劃,新建、改建、擴建了一批縣城和農村學校,著力解決學前教育入園難、職業教育特色辦學、特殊教育師資保障等問題;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新建和搬遷擴建縣級醫院,改擴建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推進農村合作醫療改革,增加大病保險統籌力度,實行城鄉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
統籌城鄉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建立城鄉養老事業管理機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覆蓋率達72.98%;加大城市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推行“公廉并軌”,擴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覆蓋面,逐步解決城鄉困難群眾住房難問題;探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著力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鼓勵全民創業,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制定出臺優惠政策,縣財政每年預算3000萬元創業扶持專項資金,針對不同類別、群體,給予創業貸款貼息、創業培訓指導、商務服務型扶持等服務,鼓勵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人員創業。2014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612人,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11583人(次),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22000元、7300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12%。
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制定《甕安縣關于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完成了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積極開展專業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有序推進“六個到村到戶”,推動扶貧開發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建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等制度,堅決守住“三個不允許”的底線。
“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碑Y安有信心更有決心積極應對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這份自信來自于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來自于全縣上下同心攻堅的和諧氛圍,來自于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來自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不竭源泉。 (作者系黔南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長、甕安縣委書記 ?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