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云
摘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往固有的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逐漸顯露其弊端,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以新的理念使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更具有變通性、靈動性和創新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學習起來也顯得更加地輕松。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新理念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與實施。
關鍵詞:新理念 興趣 參與 創造 審美體驗
筆者在剛參加工作時曾聽過這樣一節課:教師在上欣賞課《沃爾塔瓦河》時,先是對作品背景和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音樂理論知識進行十多分鐘的解析,聽課的老師們一直認為:現在應該能聽到優美的音樂了吧?但是,我們發現這位教師還沒有要讓學生聽音樂的意思,她繼續引導學生在她所設計好的聽起來非常有條理的問答式中讓學生去了解教師之前所介紹的作品背景和樂理知識,筆者一看時間,一節45分鐘的音樂課已經過去了半個多小時,這位教師最后非常投入地終于按下了播放鍵讓學生和聽課的老師們聽到了久違的音樂,音樂剛結束,下課的鈴聲已經響起。這樣一節課,從教師講解、分析,設問、回答等方面似乎作品中的所涉及到的背景和樂理知識都分析地非常透徹,看起來也是一位非常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但是我們回過頭去想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在評課的過程中,大家都提出這樣一個疑問:一節45分鐘的課只聽了十分鐘的音樂,這樣的音樂課,學生會有學習的興趣嗎?是啊,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該有的音樂知識誠然是重要的,然而作為執教者首先應該考慮的是作為音樂課,我們的主導應該在音樂上,而不是單純的作品背景和音樂知識的灌輸上。課后,我們不斷地拷問自己,音樂課究竟應該如何上,該給學生怎樣的一節音樂課呢?
由此可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往固有的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了。2011年國家出臺了音樂新課程標準,它展現出一種新的設計思路和理念。該標準的實施,解放了教師身上的教學禁錮,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更具有變通性、靈動性和創新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學習起來也顯得更加地輕松。自從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整個音樂的教學領域展現出一片勃勃的生機。筆者認為當下的音樂課應該是一個能夠讓學生在很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與教師一起共同去體驗音樂、享受音樂,并且在音樂本身的魅力之下得到知識上和精神上的提高和升華,而這樣的一個音樂課也是充滿了生命力的絕而不是死板的。
那么,音樂課堂應該如何滲透新理念,使其真正地“活”起來呢?下面筆者將結合平日的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一、用興趣激發學習動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至理名言:“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興趣,他就會產生認識、參與和探究下去的欲望和傾向,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物沒有了興趣,那么無論旁人如何規勸,他都不能很好地去用心投入,這種主動和排斥的心里皆是由“興趣”來決斷。那么,作為教師如何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如何讓學生在興趣中真正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呢?在經歷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之后,筆者是這樣認為的:
(一)教師應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和氛圍
人們之所以對某種事物會產生興趣,絕大多數是受其所在的當下環境和氛圍的影響。由此可見,為學生營造一個足以提起他們興趣的氛圍和環境是激發和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重要前提。其次,學生的個性特質存在差異,為此,教師應對學生的音樂喜好,學習音樂的方式方法等要有所了解,再根據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對音樂作品進行歸類分析,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使學生都能在教師所制定的教學計劃中感受到自己感興趣的音樂作品,繼而在潛移默化中便形成了一個非常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比如,教師可以根據音樂作品的不同,提前對教室進行簡單的布置,以營造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亦可在課前播放一些經典名曲或校園歌曲;又或者運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視聽結合。如:在給欣賞《中國古代音樂》時,筆者就嘗試從琴行借來了一把古琴,在課前放置于教室顯眼處,果然學生一進入教室就被這一古老的樂器所吸引,紛紛圍著它討論著,還有同學坐到古琴前模仿古人彈奏。這時筆者走向前,向同學們介紹這把古琴,以及古人在彈奏古琴時的一些規矩禮儀,更有學生在聽后,拿著臉盆打了一盆水說要凈手,同學們也紛紛效仿,儼然是進入到了一個古琴世界,這樣的氣氛,使學生們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樂所展現出來的清麗優雅的意境中。有了興趣的驅使,這節課學生們也聽得格外認真,全然沒有了浮躁的情緒,為更好地掌握中國古代音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師應充分發揮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說:“固然一個蹩腳的指揮會令人失望,但一個糟糕的音樂教師會整整30年將30批學生對音樂的熱愛統統扼殺掉。”誠然,一個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的影響程度是巨大的。一堂好的音樂課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從“學會音樂”轉變會主動地“會學音樂”。而一堂差的音樂課卻能讓一個對音樂充滿興趣的學生產生厭惡音樂的心理,從愛好音樂轉變為討厭音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句話都應該預設在教學設計中得以體現出來,并有選擇性的用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和闡述,同時注意語言的生動與通俗化,力求每個學生都能了解教師的意圖。同時,要注意到,每個學生都有希望得到老師表揚和肯定的心里,都希望在別人的眼里自己是優秀的,因此,適時地在課堂中給予學生鼓勵和贊許,以此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前不久筆者上了一堂《走近京劇大師梅蘭芳》,課正欣賞到《貴妃醉酒》時,突然發現有一個男生一邊欣賞,一邊在座位上模仿起了梅蘭芳先生表演時的動作,其他的同學看到后紛紛笑話他的情不自禁,此時的我卻非常欣賞他的投入。為了化解這位男生的尷尬筆者特意向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貴妃醉酒》中梅蘭芳先生在表演時他要表現的是楊貴妃的“醉”還是“貴”?這位男生毫不猶豫地回答:貴。于是筆者又提問:梅蘭芳先生從哪里表現出了楊貴妃的“貴”呢?這位男生回答:“從他表演的小細節中,他的眼神,他的高高抬起的下巴和轉身都顯出她的高傲,無不表現出楊貴妃在得知唐玄宗失約后的一種失落之心,卻又不能在眾太監和宮女面前失態地表現出來。這就是一種‘貴梅蘭芳先生表演地恰到好處。”沒等筆者做出總結如雷的掌聲已經響徹整個音樂教室,我想已經不需要筆者再表揚他了,他的回答更是證明了一切。從他興奮的眼神中,我堅信這位男生在今后的音樂學習中將會更加努力和執著吧。受他的影響后半節課,其他的同學也一下子投入了很多。這節京劇課上得也比平時有趣了許多。課后筆者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名教師,假如沒有注意到課堂中的這些細節,那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呢?或許真是會扼殺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人了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正確引導是尤為至關重要的,正所謂“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
(三)教師應及時豐富教學內容,關注學生學習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跟隨時代的腳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作品,精心選材和備課,不斷的讓學生在新知識和新問題中學習音樂新的知識,認識新的作品,也可讓學生自己尋找感興趣的作品,介紹給其他的同學,這樣不僅介紹作品的這個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和探索,也拉近了音樂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豐富了音樂作品的內容,開拓了學生積極學習音樂的興趣,更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同時,教師還應了解熱愛表現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音樂課又是能充分發揮學生表現力的一門藝術,我們在新課程中提倡“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在課堂中充分地讓學生有參與表現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筆者在每次上課前,都會組織學生進行課前5分鐘的才藝表演,讓那些有特長的學生可以有展示的機會,我們的學生也非常重視這樣的表演,輪到表演的同學都會提前精心準備,還有助演等,儼然成為了學生表現自我最好的場所。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享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掌聲,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找到了自信心,繼而也有了學習的動力。更加提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用參與和創造活躍課堂氛圍
(一)課堂的激活重在參與和實踐
“參與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實踐,不能再用教師說學生聽的填鴨式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且學生也會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真實的存在感和自我滿足感,從而提升學生繼續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愿望,更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如筆者在分析柏遼茲的作品《幻想交響曲》時,一個“固定樂思”主題反復聆聽,讓學生從各個音樂要素中尋找音樂主題的特性,啟發學生邊聆聽邊思考邊回答,并請學生哼唱主題旋律,切身感受主題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將其他樂章中所出現過的“固定樂思”主題與這個“固定樂思”進行對比聆聽,哪一首節奏更快,哪一首節奏更慢,再從聽辨和哼唱中分辨,雖是相同的旋律,但因節奏和節拍的變化,樂器音色的改變,使得音樂的情緒和所要表達的情感就有了非常截然不同的意境。通過這樣不斷的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和時間,學生們不僅記住了這一主題樂思,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和了解了音樂知識,對作品本身的內涵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二)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寫道:“普通高中音樂創作,目的在于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而創造力的培養,關鍵是教師是否能在音樂課堂上給充滿創造力的學生以創造的機會。
如筆者在一節歌唱教學中,讓學生將大家都熟悉的兒童歌曲《兩只老虎》進行創編,如,在旋律不變的情況下,將節奏和節拍做些改動,又比如在主旋律演唱時加入其它的人聲效果或樂器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創作了各種風格迥異的音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相象力和創造力。也從中了解了音樂的多元性。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去大膽地嘗試,,教師要不斷地給予學生自主創新的空間和機會,在課堂導入和教學環節,始終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的參與,課堂延伸和補充中,教師要及時地給予學生布置課后作業等方式,盡可能的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模式得到啟發和運用。
總之,只要我們創造性地挖掘、使用課程中的機動因素,發展學生的實踐與創造能力,教與學就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音樂課堂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用音樂審美的培養體現教學宗旨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因此,作為教師始終要以課標中所提出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為基準,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去聆聽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在音樂中產生共鳴,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的體驗,做到真正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如果我們的音樂課缺失了以音樂為本位的中心思想,那么音樂的審美核心就無從談起。
音樂教育的最終的目標和宗旨是培養具有審美修養的人,因此我們最主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鑒賞的能力,引導學生辨析何為經典而高尚的音樂,何為低俗而諂媚的音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材上也應給與學生多些具有審美價值的優秀的中外經典的音樂作品,以培養學生對經典音樂的辨識能力。另外,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專門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是面對全體學生對藝術美的修養的培養,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輕技重美,少些技能性的訓練,多些實踐、創造和審美的能力體驗,基本技能應在藝術的審美體驗中有機地滲透,在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感受音樂所帶來的藝術生命力。
四、結語
曾聽一位資深教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音樂的種子,教師的任務是使它開花結果”。音樂課堂要煥發其獨有的生命力,就需要我們以教師的一片真誠引導學生步入音樂的世界。相信我們今天的努力定會為他們未來的人生增添幾分絢麗的色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朱則平,廖應文.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