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容
【摘 要】為適應21世紀社會的發展,我校開展了“培養跨世紀基礎人才”的整體改革實驗,這對提高學生的素質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中對課堂教學的改革提出了“設景引趣—自學質疑—討論理解—練習反饋—指導總結”的5個環節。我覺得,對高年級學生來說,“自學質疑與討論理解”這兩個環節很重要,為此,我主要抓好4個要素:疑—問—議—論。
【關鍵詞】課堂教學;疑;問;議;論
一、引導尋找疑點,啟迪思維的靈活性
“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有疑問,才要去學習,去思維。
1.設問式引疑
就是教師在知識的關鍵處或需要加深認識的地方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認識后的練習課中,我做出橫截的手勢設問:把一個長(正)方體橫截一刀后,它的面與原來比,有什么變化嗎?如果截兩刀呢?這里有沒有規律可找?引導學生從滿足再次產生疑問。然后使學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兩個面的規律。設問式引疑,能激發學生觀察思索,尋求新的發現。
2.自學式引疑
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上的例題,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發學生形成渴求新知識的欲望,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在學習求商的近似值的時候,學生通過看書上例8后,看不懂的是例7與原來求積的近似值都求出原題的商或積,再根據四舍五入法來取舍,而例8卻做到題目的一半,這是為什么?學生通過自學后有存疑、生疑,就會迫切需要釋疑,從而就會積極投入到下階段的進一步學習中去了。
3.懸念式引疑
就是教師在知識的重點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存疑、生疑,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如在學習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在學習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復習引入時學生已發現看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個位上的數字的,因為個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那么該怎么看呢?這時學生已經存疑。然后我就設置懸念,讓學生任意出一個數,不管是幾位數,老師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學生出數,我答,并再驗證,這時學生的懸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迫切需要解疑。于是整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學得扎實,又學得活潑。
4.圖解式引疑
就是通過直觀圖解式線段圖來引出學生的疑惑、疑異,從而形成從幾方面來開展思維,深刻理解概念,正確解答題目,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時,我先出示了4幅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圖,讓學生找出哪些是能圍成這個長方體的。復習了長方體面的特征及長、寬、高的關系,然后又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展開圖的面積與長方體表面各有什么關系及怎樣運用長寬高的關系來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從而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的一般公式。圖解式引疑還能引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出疑異。如有的學生就是根據圖解,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求表面積的公式:底面周長×高+2個底面積。
5.演示式引疑
就是通過學生動手或老師實物演示引導學生產生疑惑與疑異,從而來理解概念,掌握知識,訓練思維。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實物,動手拼接,讓學生得出只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然后再通過演示讓學生發現其中的一個三角形與拼成后圖形的關系,產生疑惑,從而積極思維,得出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公式S=ah÷2。這時有個學生又提出疑異,還可以這樣來推導:把一個三角形沿兩腰中點的連線剪開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原三角形的底,高是原三角形的一半,所以這個三角形的面積=a×(h÷2)也和前面推導的公式一樣。引疑的方法還很多,如遷移式引疑、練習式引疑等等,引疑的目的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存疑生疑后,還要引導學生勤于質疑。在學習中形成“疑”后,通過自學、思考,自己不能解決,就要勤于質疑,可以問老師,也可以問同學。只有這樣勤于質疑才會提高質疑的質量,善于質疑,從而也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二、鼓勵提出問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學生對知識產生疑問,就想要釋難與解疑。若他們不把疑問轉化成問題提出來,別人就不知道他們心中有什么疑問。因此還必須要把“疑”轉化并形成問題提出來。為了鼓勵學生敢于問、善于問,首先我轉變教育思想,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融洽師生感情,與學生打成一片。在課中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有什么問題就提出來。學生們從不想問,到敢于問,接著我又向他們提出高一層的要求:不能整節課都是問題呀?提問還必須有針對性,要圍繞本節課的內容,抓住重點來提,別人已經提出過的問題一般不要再重復提。
三、組織參與議論,形成思維的開闊性
當學生對新知識疑惑不解,產生問題時,就要抓住時機釋疑,解決問題。因此,在學生學習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與創造性,培養思維的開闊性。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議,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大家知道一節課40分鐘有很多環節,最后還得保證學生練習的時間,而現在學生人數又多,讓每個學生都來說一說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組織各種形式讓學生參加的討論,有同桌兩人互相說一說的,有4人一組共同討論的,有大組討論的,也有師生共同討論的,這樣就使一些平時不大開口的學生都有了說一說的機會。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我還注意培養他們怎樣圍繞中心來討論。
分組討論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各組派代表交流,論述本組的思路與觀點,從而使學生能從具體到一般,從具體到本質,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找到解題的方法,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加以論述,得到一個科學的結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維的創造性。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對新的知識,解題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我讓他們每組有代表發言,論述本小組對問題的分析,概括一個想法,起初學生們的發言有表達不清、抓不住重點的現象,于是我就指導他們逐步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可以從條件出發,逐步求出問題,也可以從問題出來,尋求問題必須知道的條件。起初他們的論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語言,現在逐步注意到利用數學語言,并注意用詞的正確,這樣就使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