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蓮蓮
【摘 要】近幾年棉花價格持續走高,本文簡單剖析棉價上漲成因及對棉紡織企業的影響程度,經過分析:多種原因促成近年棉價上漲快、幅度大,棉價仍將在高位持續,供需矛盾在目前難以緩解,棉紡企業面臨嚴峻考驗。
【關鍵詞】棉花;價格;企業
一、我國棉花生產分布情況
我國棉花種植帶大致分布在北緯18度—46度,東經76度—124度之間。來自農業部的統計數字顯示,作為總產居世界首位的生產大國,我國棉花生產布局正在大規模調整,由分散向優勢區域集中,植棉縣已由過去的1130個減至721個。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目前主要有三大產棉區域,即新疆棉區、黃淮流域棉區和長江流域棉區。①新疆棉區90年代以后發展迅猛,是我國近幾年新興的富棉地區。該區日照充足,氣候干旱,雨量稀少,屬灌溉棉區;耕作制度為一年一熟,棉田集中,種植規模大,機械化程度較高;單產水平高,原棉色澤好。②黃淮流域棉區。該區土地平坦,灌溉條件較好,日照充足,光熱資源適中;棉田布局集中,耕作制度以兩熟套種為主;棉花生產成本較低,單產水平中等,原棉品質主要指標比較協調;棉花在種植業和農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大;紡織工業較發達,運輸成本低。③長江流域棉區。包括上游的四川盆地的淺山丘陵崗地,中游的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和沿江地區,下游南襄盆地和濱海地區。該區光熱資源豐富,耕作制度90%以上實行糧(油)棉一年兩熟,以移栽棉為主;棉田布局較集中,單產水平較高,棉纖維比強度高,成熟度好;紡織工業發達,運輸成本較低。
二、我國及世界其他主產國棉花消費情況
亞洲是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費區域,約占全球棉花消費總量的77%,這里是全球紡織轉移的承接地,形成了全球棉紡中心。而中國又是亞洲和全球最大的棉花紡織消費國,2008年消費量約占全球的42.0%,其次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消費量約占全球的14.0%和10.0%,另外東亞的印度尼西亞、泰國、韓國、越南、日本和老撾等占6.0%。中亞的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占2.5%。 歐盟以及土耳其消費量約占全球的7.3%。
三、影響棉價上漲的幾種因素
主要原因:筆者了解到,近年棉花漲價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棉花供需形勢吃緊,供不應求。
直接原因:植棉面積的減少是導致棉花產量下降的直接原因,而導致種植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歸結起來就是種棉收益低,風險大,且政策保護少。首先,在投資回報率方面,棉花與其他農作物相比收益較低,風險較大。其次,棉花產量受天氣以及病蟲害影響嚴重,產量難以恒定。最后,在國家保護政策方面,種植棉花僅有15元/畝的良種補貼,而種糧每畝除良種補貼外還有100元以上的種糧補貼,缺少國家政策和財政支持,農民意愿更傾向于種植糧食而不是種棉。這就直接導致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減少,產量不樂觀。
關鍵原因:市場秩序不規范對棉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是在收購環節上,棉花收購體制改革后,收購渠道增多了,但相應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二是棉花購銷體制改革后,企業、購銷商、供銷企業購棉競爭激烈,有些棉商競相提高棉價,使棉花價格戰愈演愈烈;三是全球棉花供給也不樂觀,我國主要棉花進口國,印度和美國減少出口,造成我國進口緊張,棉企配額減少,導致國內棉花不但上漲。
四、棉價上漲帶來的影響
(1)棉花價格上漲、原材料供應不足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有些企業由于棉花的漲價而造成資金緊張,原材料供應嚴重不足,不得不限產。
(2)成本急劇上升,產品價格上漲滯后,企業銷售疲軟,效益下滑,有的已滑向嚴重虧損邊緣。
(3)棉花上漲,按理說,棉民應該賺得盆滿缽滿 ,樂得合不攏嘴了,而事實上,大部分棉民反應平淡,一些棉民認為這個價格不為高。理由是今年的農資價格漲得厲害,成本增加了不少,賺頭沒有想像的那么豐厚。也有人認為植棉用工大,種植規模小,利潤有限。
(4)價格上漲影響的是紡織行業,紡織行業會把價格成本轉移到下游服裝行業,而服裝行業的下游買家還是我們消費者,所以這種上漲的價格成本最終有消費者買單。我們成立價格的被“傳導者”。
五、應對價格上漲的對策
(1)建立棉花市場預警監測機制,促進棉花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2)加強對棉花市場的監管,規范棉花市場秩序,提高市場信用度和可信度。
(3)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紡織產品的質量,實現品牌化經營。
(4)做好農民種棉指導,努力提高棉花質量,加大對棉農的補貼力度,增加農民收入。
(5)國家加大對國際棉花的進口數量,增加企業用棉配額度,滿足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需要。
六、結束語
為了避免我國棉花產業鏈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在制定棉花產業政策方面,應當著眼長遠和全局,迅速改變我國棉花產業的現狀,密切關注國際棉花產業動態,出臺合理的應對措施,以促進我國棉花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軍.棉花價格波動對紡織服裝產業的影響一兼談棉花期貨的上市[J].北京紡織,2004(5).
[2]張雯麗,李秉龍.國際棉價與中國棉價的相關性及因果性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
[3]魏曉文.中國棉花生產預測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