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亞欣
【摘 要】本文意在探討學習不良兒童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應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對206名10—15歲的學生進行測查,對學習優秀學生(簡稱優秀生)和學習不良學生(簡稱不良生)父母的教養方式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兩組學生父親教養方式中情感溫暖、理解、懲罰、嚴厲與學習成績有高相關;母親教養方式中情感溫暖、理解、懲罰、嚴厲、偏愛被試與學習成績有高相關。由此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學生學習成績密切相關。
【關鍵詞】學習不良;學習不良兒童;父母教養方式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如何為每一名兒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在學校里,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平時看起來并不比其他同學笨,可他們的學習成績特別差,怎么也學不好功課。這類情況就屬于“學習不良”,學習不良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習不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學習成績低下。狹義的學習不良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學習成績低于智力潛能的期望水平,遠未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本文的學習不良概念就是狹義的涵義。
家庭是兒童成長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環境和錯誤的教養方式,往往會使兒童學業失敗、品德錯誤和行為異常。兒童青少年學業不良、反社會行為、違法犯罪行為和家庭資源、家庭教育氣氛、父母教養方式和心理環境等密切相關。在學生的成長中,智力發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智商不僅取決于先天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將直接影響兒童智力發育和心理健康。
學習成績的優劣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是從父母的教養方式這一角度來進行研究的。結果提示,父親、母親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均可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這與文獻結果是一致的。通過本研究還可以觀察到學習成績優秀組的學生父母的因子I(情感溫暖、理解)得分均高于學習不良學生組,且差異有顯著性,說明應提倡這種教養方式。當子女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父母應多從子女角度考慮,給予理解,使其能感到父母的鼓勵與安慰;面臨困難時,使其能感到來自父母的支持。另外本文結果顯示,學習不良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中懲罰嚴厲的因子得分高于成績優秀組學生,說明對于學習不良的學生,許多家長采取的教育方式多為埋怨、放棄、不管不問或嚴厲懲罰的態度,這是非常錯誤的。這樣做的話,這些學習不良的學生不僅學習成績不易提高,而且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對于這類學生應采取的教養方式及干預原則為:父母應與教師密切聯系,絕不可對其放任自流,密切注意該學生的情感反應,經常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在學習內容的制訂過程中,宜先了解其已經達到的水平,推斷其學習脫節之處,然后再制訂計劃。布置作業時應將較難的作業和較易的作業交叉進行。隨時檢查其對第一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以此作為調節進度的依據。
在探究兒童學習不良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時,我們必須還要考慮到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只重視父母教育方式對子女的單向研究,而沒有探討研究兒童已有的個性特征和行為是如何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選擇。父母與兒童的關系是辯證的,他們的影響也是相互的,兒童的行為或個性特征反過來也會引起父母新的行為。這方面的研究現在已成為兒童社會化發展研究的重點和方向;二是有的研究雖然注重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互影響,但又局限于此,而沒有探討在這一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影響機制;三是沒有考慮到兒童對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怎樣理解的。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的外部動因,兒童在心理上是如何認知它、理解它,這種認知和理解又是如何影響了兒童社會化的發展,這都是應該探討的實際問題。
西方人大都注重子女獨立性的培養,而中國父母則更多地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和附屬品,對子女有更多的操縱、控制和懲罰行為。隨著中國獨生子女化,家長對子女的過度保護傾向也更加突出。但是,中國父母對子女又總是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對子女的要求也就越發嚴格和茍刻,對子女提出的建議和要求也往往加以拒絕和否認。這種過高的要求和過度保護的矛盾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子女無所適從,也會影響到子女心理健康的發展。因此,中國的家長應該適當改變他們傳統的教育方式。
研究表明,家庭人際關系、家庭教育氣氛、父母教養方式、家庭心理環境等因素與兒童的學習不良現象關系密切。學習不良對兒童自身是痛苦的,同時對教師和家長來說也是一個“頑癥”。這種現象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實施,制約教學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但是學習不良并不是不可逆轉的,因為學習不良兒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只是由于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個體的不良“配置”結構,從而導致其認知、社會性發展的長期落后,成為需要特殊教育和幫助的一類學生。只要能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結合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他們同樣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因此,本研究的成果,對于干預、矯治和轉化學習不良兒童,促進其心理正常發展,并為這種發展提供心理科學依據,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全體學生全面和諧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以及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