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
留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在圖畫中留下空白之處,給人以想象的余地,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其實,在我們的語文文本中也有不少的留白之處。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好這些留白,就能給學生營造一個想象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讓學生由空白處走進文本,放飛思緒,進入“虛靈”佳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那么,我們該怎樣利用好文本的留白,激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
一、抓住情節(jié)的留白,強化學生的體悟
我們語文課本的內容是極為豐富多彩的:有悲愴壯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橫生的神話傳說,有如詩如畫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滿懷的時代頌歌。根據(jù)教材的這些不同特點,抓住典型的情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相應的氛圍,就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當學習《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因有了前面情感的基奠后,學生基本能感受到彭德懷決定槍殺大黑騾子充饑時的復雜情感。為了加深學生的這一體悟,教師可指導學生抓住彭德懷“向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這一典型情節(jié),在音樂聲中引導學生想象當時彭德懷在想些什么。學生就會結合前面彭德懷與大黑騾子間如戰(zhàn)友般親密的情感,展開想象。在活躍的思維碰撞過程中,學生對彭德懷深愛他的大黑騾子的情感就有更深一層次的了解。同時,人物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的反映也會逐漸清晰豐滿起來。
二、利用插圖的留白,豐富學生的情感
課文的插圖是內容的圖解,是形象化的文本語言。圖畫內涵豐富深邃,最易引發(fā)人的想象,具有創(chuàng)新的潛在因素。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圖畫這一形象思維載體,發(fā)掘深層內涵,進行合理的補充、連接與組合,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思維活動。然而,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tài)的,反映的是某一瞬間的狀態(tài)。要想使畫面“動”起來,就必須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揣摩圖意的基礎上,進行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jié)。
在《月光啟蒙》一課中繪制了一幅插圖,展現(xiàn)了夏夜忙完一天活計的母親在如水的月光中,摟著“我”愉快地講著什么。懷中的“我”輕托雙腮,入神地聽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插圖后,想象他們在談些什么。同時關注圖中所繪的如詩意境,以理解“柔和”、“灑滿”、“玉石雕像”的含義,進而體味他們母子間濃濃的愛。學生依靠平時儲存的表象,使畫面由靜止到變化,從外表到內心,從畫內到畫外進行創(chuàng)造想象,使自己的表達更生動、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培養(yǎng)。
三、聚焦標點的留白,加深學生的理解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中情感信息的重要載體,是書面語言中言語主體借以傳達情感信息的特殊表達方式,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是不容忽視的。比如,在小學語文文本中有些地方比較“模糊”,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耐人尋味的標點符號。其實,這是作者刻意在“留白”。它們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余地。因為,面對復雜多樣的情感,語言有時候顯得很蒼白,標點符號就會成為文本不可或缺的細胞。聚焦這些標點符號,借助豐富的想象,進行適當填補,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
重視文本的“留白”,能突破時空,調節(jié)教學節(jié)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的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打破思維定式,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習變得更有成效。為了有效“補白”,我們就必須合理利用學生豐富的想象。要知道,想象力原本就是孩子們頭腦中天生的寶藏,我們老師就是要開發(fā)它,并讓成功的想象給孩子的學習帶來無窮樂趣。所以,我們只有認識到發(fā)展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于“留白”之處,送還孩子一雙想象的翅膀,孩子們有了“起飛”的理由,才會有創(chuàng)造的源泉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