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潔
【摘 要】數學是門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科。抽象的思維,嚴密的邏輯,枯燥的理論,讓學生們產生反感,甚至敬而遠之。 教師如何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造機會、創設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數學走出書本,走近生活,使學生智力、能力得到協調發展?
【關鍵詞】創造;機會;主動;參與;走近;生活
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數學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創造條件,彌補缺陷,轉變學生的狀況,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數學,讓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
一、巧設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過去,數學課堂都是緊緊圍繞著課本就題講題,生搬硬套,實際效果并不好。要想改變老的教學方式,作為老師就要摸索一套學生能接受的教學方式。怎樣才能把學生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社會上呢?我認為,必須讓學生自己走出教室,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例如,出一道放學后的社會實踐題,幫父母去菜市場買菜。第二天上課,我讓學生講自己買菜的經過。學生們講得很有道理,互助性非常好,達到了教學的目的。所以,根據數學課的特點,在生活中找素材,將原本枯燥的數學課,通過社會的幽默語言變得通俗易懂,使學生們認識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都存在數學這門課。這就是把被動的聽課變成自己主動去學,并能主動地找問題、解答案引發興趣的重要來源,它將緊緊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緒中去積極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內涵。因此,在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應巧設問題。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而導入時設置帶有懸念的問題,為上好整堂數學課打下了鋪墊。
二、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切實參加到學習中
小學生有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抽象邏輯思維較弱,有意注意差,對具體形象的實物、教具、學具比較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讓他們切實參加到學習過程之中,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上好數學課的重要保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參加者,課堂教學應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教學中,要誘發學生利用舊概念去認識新概念,應用已學習過的公式、法律去解決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于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種好些;課后復習——學生可先合上書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課堂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然后自己歸納出幾個“條條”來。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對書本例題的剖析和推敲。因為課堂內老師講的例題盡管數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師要研究每個例題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個例題的關鍵所在,思考這類例題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提問,把已知條件和求解目標稍作變化又有什么結果,解題中每一步運算的依據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識,這類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三、教學方法要靈活 ,開展競賽,激勵先進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有效的"萬能"的教學方法。因此,要從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而且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還要創造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的要求。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這一整體結構中的一個要素,它和其他要素如教學任務、教材、教學手段、教學對象等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大膽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適當增補、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向現實、有趣和富有挑戰性轉變。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
逞強好勝是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在教學中正確地運用這一心理特征,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我經常在班級的“學習園地”中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解答。開始主動解答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不關心。后來我在思考題的下面寫上1、2、3等等名次的序號,解答對的經老師批閱后,在名次序號的后面寫上自己的名字。由于開展了競爭,使學生有了“出頭露面”的機會,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后來學生發現了我寫思考題,就立即簇擁到黑板前來爭著做,以爭取好名次。有的學生在學校里沒能解出來,回家后繼續廢寢忘食地思考、解答,晚上還經常有學生打電話,將解好的答案告訴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潛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