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長江 洪志華



磨課心得
《認識分數——分一分(一)》這節(jié)課是在學習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是認識分數的第一階段。三年級學生以前已學過整數,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過分數。所以,教學要貼近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生活經驗,通過一根“線”把所有的“數”貫穿起來, 于是,我用數學大師華羅庚的話:“數起源于數”,聯系華應龍這位名師把“分數”理解成先分后數(先數一共有幾份,再數其中的份數,不過在數之前要看是否平均分)。抓住一個簡簡單單的“數”字,把“整數”和“分數”緊密聯系起來,將“分數”分的動作、過程、結果用“數”字巧妙結合起來。讓學生感悟數學是整體、聯系、發(fā)展的,而不是孤獨的分數。簡簡單單一條線,一站到底,體現了簡約富有實效的課堂。讓學生騰飛,飛得很高、很遠。的確,以1個蛋糕為標準去度量,結果如果滿幾個蛋糕就用數字幾表示;如果不滿一個蛋糕,就用真分數來表示。這樣,把新的學習內容納入已有的認知框架,著眼點不僅是幫助他們把握分數的本質,滲透分數的模型思想。更在于培養(yǎng)學生以“系統(tǒng)”的眼光看待數學知識,進一步強化知識結構的完整性。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67-69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2)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能正確讀、寫分數。
(3)結合折紙、涂色的活動,初步認識分數,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幫助學生發(fā)展,激發(fā)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理解分數是一個相對概念,表示平均分后,結果中的一份或幾份與總量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揭示課題
(1)說“整數”。關于數,華羅庚大師說過:“數起源于數。”接著,依次出現蛋糕的個數,指出有幾個蛋糕就用數字幾表示。
(2)說“分數”。師:指著大屏幕問:這是幾個蛋糕?(半個)這一半,應該用什么數表示?12是怎么數的?
【設計意圖:找到學習的起點,把整數和分數聯系起來。分數怎么數?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生新課,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為后面的整體建構打下基礎。】
二、循序漸進,全面理解12
活動一:學生折紙 課件演示
師:用圓片代表蛋糕,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12,也就是一半。
生:交流匯報。
師:演示,把一個蛋糕從正中間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它的12。
【評析:通過課件演示,幫助學生建立12的表象,為下面全面的學習“分數”作了有效引領。】
活動二: 12正、反例,內化 12。
屏幕出示:
師:笑笑和我們一起學習了12,也用12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為什么? 生:3、4是錯的, 1、2是對的。師:第3圖,為什么不能用12表示?師:看來,要用12表示,每份必須分得一樣多。數學上把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分法叫做怎么分?生:平均分。第3、4個要用12表示,應怎么辦?
小結:看來,分數離不開平均分,它們是一對好朋友。
師:這4幅圖(正確的圖)形狀、大小都不一樣?為什么都用12表示?
小結:一個物體或圖形,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師:這些陰影部分,提問:它們分別是誰的12?
小結:在說分數時,一定要說清楚到底是誰的12。
師:說一說生活中的12。生: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其中的12。師:12能表示這么多意思,數學真的是太神奇。指著餅干圖問:圖中的12是怎么數出來的?生:2份表示總共有2份,1份就是圖中的陰影部分。
小結:數的方法:先數一共有2份,再數其中的1份。
【評析:12雖然是一個分數,表示分的“結果”,但每個分數都是“過程”和“結果”的統(tǒng)一。結果的意義就在于過程之中。初步感受分數和整數一樣都要數,不同的數要先數總共有2份,再數其中的1份。其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進行“分析與整合”。】
活動三:“會變的三角形”
任務一:猜一猜。 師:拿出一個圖形的12,猜一猜:它整個圖形是什么樣子的?生:三角形。生:長方形。
師:老師變魔術,驗證猜想結果是否正確。同學們,看這是什么圖形?(把圖形的12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后恢復原狀)生:長方形。(猜對的非常開心)
師:猜錯的,還有機會。認真地看,不然就變不出來了。再把圖形的12展開,看這是什么圖形?生:三角形。(學生又高興起來了)
任務二:由學習12遷移到13、23。
師:老師把圖全部展開,現在陰影部分是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生:13。
師:同樣是這塊陰影部分,怎么一會用12,一會用13,這是怎么回事?
生:長方形總共有2份,陰影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就是12;梯形總共有3份,所以就是13。
小結:所以我們在找分數的時候,要數清楚一共有幾份。
師:追問:再涂一份,陰影部分是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任務三: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意義。
(1)揭題。
(2)思考:圖中的“3”、“2”、分數線分別各表示什么?(“3”表示總共有幾份,“2”表示其中的幾份。這3份是平均分出來的。)
(3)學生自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讀法。書空寫法。
【評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設計了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學生在情境猜想中,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讓學生思維內部真正動起來,真正體驗到數學有理性的深邃,也有感性的快樂。】
任務四:整體構建
師:分數和整數都是數,分數要怎么數?先數什么?再數什么?
生:先數分母一共有幾份,再數其中的份數。
師:分數啊,分數你到底是什么東西呀?其實很簡單就是先分后數。你看,用一個簡簡單單的“數”字就把整數和分數聯系起來。
課件演示:
師:先出示一個空白的圓形。請看老師這樣切(平均分成8份,陰影是4份),可用哪個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如果陰影部分不用48表示,你還能用哪些分數表示? 生:12、24、816。
師:請你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請你上來,指一指你把多大的看作1份。
師:分一分:把一個圓形平均分得到不同分數的過程。
小結:原來數是有學問的,同一塊陰影部分,用不同的標準數,就得到了不同的分數,學數學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評析:數學教學強調的不應該是孤立的數學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用聯系與發(fā)展的數學眼光學會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與整合”。學生感悟到的是數學是整體、聯系、發(fā)展的,而不是孤獨的分數。把新的學習內容納入已有的認知框架,培養(yǎng)學生以“聯系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數學知識,進一步強化知識結構的完整性。】
三、鞏固與應用
創(chuàng)造自己喜歡的分數,可以折、可以涂,與同學交流,這個分數表示什么?
四、課堂總結
(1)這節(jié)課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解決問題。
【評析:回顧“印象最深”的片斷,進一步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樂趣;“解決問題”凸顯學習數學的價值,提升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