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
素質教育以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為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精神和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應以問題為載體,充分開拓學生的思維。地理學科教材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為學生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
一、加強正、逆向思維訓練,促進思維的流暢性
正向思維即順勢思維,在地理教學中時常得以運用。如:在講解世界氣壓帶的成因時,即采取正向思維的方法,讓學生從“近地面氣體受熱——空氣膨脹上升——在高空聚集后向南、向北流散——其結果,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氣壓。”這一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規律來開展思維活動,學生很快理解了赤道低壓帶和極地高壓帶的成因。但是,如果只有正向思維,缺乏逆向思維,面對需要創新的問題,當從正面難以突破時,若能反過來思考,往往能獲得新想法、新思路。例如:在講授“海底擴張學說”時,讓學生閱讀“太平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然后利用學生讀圖提出:①為什么海底巖石離海嶺愈近,年齡愈年輕,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呢?②為什么大洋地殼巖石年齡都不超過二億年?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大洋析塊俯沖示意圖”,讓學生自己了解大洋地殼的生成、移動、消亡的原理。最后教師歸納出“噴出——生成——推移——俯沖——消亡”這一循環原理。通過這樣執果索因,啟發學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斷、驗證,啟迪了學生的逆向思維,突破了習慣思維的框架,克服了思維定勢的束縛,促進思維的流暢性。
二、加強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和綜合性
發散思維即多向思維,是從多方位、多層次、角度探究的思維活動。通過探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大大拓寬思路空間,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以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為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其中“一題多解”和創設“矛盾氛圍”尤為重要。例如:教師提出“東經170°與西經15°相比哪個在東面?”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爭論,促進學生努力思索。又例:在等高線地形圖讀圖練習中“我國某一盆地,盆地外側山地的東南坡A與內側西北坡B,試判斷A、B兩地哪地為多雨區?”一般地,多數學生能根據我國夏季暖濕氣流的來向,做出A坡為迎風坡——多雨區。除上述成因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副熱帶高氣壓下沉氣流成為少雨帶中受到啟發,得出“盆地效應”產生下沉氣流,也能作為內側(B坡)為少雨區的成因。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維的求異性,展示學生的創新本能。
為使學生在思維中散而不亂,還應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即歸一思維,是將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綜合的活動過程,把各個要素、對象連接成整體,從而把握事物的整體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氣壓與海拔高度、氣溫的關系”中,學生會提出“同一緯度上,山區海拔高度高,氣壓較平原低。然而,同一季節,山區氣溫又比平原低,氣壓反比平原高。其結果,山區氣壓是比平原高?還是低呢?”面對這種復雜的問題,則應啟發學生集中思維。經分析,理順這些地理之間的要素關系后,不難發現,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地理要素同時作用于一個事物時,其中必有一個要素起決定性作用。在這一問題中海拔高度對山區氣壓的影響作用是決定性的。因此,“在同一緯度上,山區氣壓比平原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從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加強思維的時、空性相結合,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時空思維,實現思維靈活性
許多地理事物都具有明顯的空間的時間的變化特征,只有充分調動時、空思維,才能正確了解地區事物的發生與發展。例如:近年來,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區,發現了十分發育的喀斯特地形,試解釋這種現象。由于學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發育的兩個基本條件,即首先,要有范圍廣大的可溶性巖石,其次,必須具有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現在的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不具備上述條件。這樣的思維定勢無疑會使學生感到求解無路。若教師引導學生從青藏高原發展歷史尋求答案,則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質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積了厚厚的石灰巖,后來地殼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氣候高溫多雨,發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劇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隨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個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時、空思維,又串聯了有關知識,使學生以其所知解決其未知的新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加強讀圖、填圖練習,強化思維的圖像性
地理圖像能直觀,簡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注重地理圖像的使用,特別是讀圖、填圖技能的培養,有助于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進而培養創新思維,另外,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除了運用各種圖像外,還應結合教材創造將文字轉變成圖像來進行教學,從而在培養學生一般空間思維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思維的圖像性。
總之,從地理學教材內容的特點出發,注重激活學生的多種思維,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全方位地發展,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創造力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