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鋒
【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文誦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和現代文教學密切相關,又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提倡誦讀教學不僅可以促進中學生視覺器官、發音器官、聽覺器官等生理方面的發育,而且因為它是一個潛意識下的認識記憶過程,是一個由量變逐漸積累發展到質變的過程,由此促進學生心理層面的發展,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古詩文;誦讀教學;課堂風景
古詩文教學中,因為其語言言簡意賅和獨特的語法結構,造成了古詩文理解和教學的難度,因而使得大多數學生產生畏難心理,這時,誦讀教學的增加從某個方面來說成為了古詩文教學中一個好的方法。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正是誦讀潛移默化地結果。選入教材的古詩文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精華中的精華,它們文質兼美,朗朗上口。傳統的古詩文教學中的串講形式,把文章分解的“支離破碎”,學生難懂其意,更覺索然無味,費時間且收益甚微。筆者認為對古詩文教學進行改革應是語文課程改革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取誦讀活動式教學,調動學生熱情,提升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古詩文教學中真正“讀”得起勁,“學”得帶勁,“背”得有勁。
一、激發興趣,重視過程,“讀”得其樂
1.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
教師優秀的范讀能給學生以“在場感”,同時教師的投入和個體感悟也能帶給學生充足的美感享受。教師披文入情,抑揚頓挫地為學生進行輕如和風、重入洪鐘的示范性朗讀,不僅有助于避免學生讀錯字、讀破句,而且有助于誘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感悟蘊涵于文中的文字美、語言美和情感美,使學生獲得美的熏陶。實踐證明,教師范讀可使學生受到教師情緒的感染,從而更快地進入音韻和諧、入情入境地誦讀境界中。
2.詩情畫意地配樂朗讀
古詩文名篇往往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音樂能以其獨特的旋律和節奏渲染氣氛,營造氛圍,喚醒想象,激發情感,在其營造的優美的意境下,學生讀出典雅的古詩文自會產生和諧共振、相得益彰的效果。朗誦《春江花月夜》一詩,配以古琴彈奏的同名樂曲,甚至無需教師講解,美景、哲理何情思自會如月下春江一樣流入學生心田。配樂,用詩情畫意感染學生,亦為朗讀的一則良法。
3.課內誦讀與課外誦讀相結合
好的教學,應該能使學生得之課內而用之課外。古詩文誦讀亦如此。在進行一定的誦讀指導后,教師可將誦讀的主陣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摘抄一些課外古詩文語段交流共賞,制定“經典誦讀計劃”,進行顧問朗誦比賽……這些活動既可提升學生朗讀能力,增加閱讀量,亦可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美文、民族文化的熏陶。葉圣陶先生說過,“把教師的要求轉變成學生的需要是改變教學的最高境界。”當知識的遷移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后,古詩文誦讀也可以成為學生的需要。
二、提高效率,轉化成果,“背”出其味
在誦讀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古詩文的背誦記憶,既是《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的要求,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從調動學生入手,按照明確背誦內容、指導背誦方法、限制背誦時間、強化背誦檢查的“四連環”步驟、注明方法、提高效率,轉化為教育成果。
1.明確背誦內容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需記誦的文言文、詩詞量仍然很大。對此教師可借鑒“目標教學法”,分解目標,在任務目標完成并檢查反饋后再安排下一目標。這樣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目標明確而“負重”較輕,不同層次、不同基礎的學生在新的學習任務下差距不大,易于形成互追互趕、人人爭先的群體效應。另外,在比賽內容的安排方面,還可以變換聽讀背寫方式,盡可能地使學生心眼口手協同學習,以提高背誦效率。
2.指導背誦方法
教育,要關注并充分尊重學生的客觀差異。針對一些學生存在的學習方法不當、背誦效率低下的問題,教師應在明確背誦任務后,引導學生分析篇章結構,把握思路文脈,概況內容要點,然后在理解和背誦的基礎上安排背誦任務,讓學生采用讀三背一(即誦讀三遍就試著回憶一遍)的方法,盡可能少看資料而多加回想,以便盡早發現錯誤疏漏從而加以糾正彌補。
3.限時背誦時間
要提高效率,讓學生“動”起來,只有任務和方法還是不夠的。在古詩文背誦中,可將魏書生常用的“一分鐘背誦競賽”方法活用為限時背誦。一首律詩,明確任務后要求學生在兩三分鐘之內背誦;一段古文,分為數層,每層只有四五句,然后每層要求學生兩三分鐘之內背誦。背誦量減少,學生壓力減少,但因背誦時間更加緊迫,背誦效率往往會更高。大多時候學生可在限定時間內較流利地背會相關內容。限定時間,也使部分對自己缺乏信心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一個能在短短幾分鐘時間背會一段古文的學生,他所收獲的,往往要比背誦的知識多。
4.強化背誦檢查
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將“反饋-矯正”環節視為教學的四要素之一。古詩文背誦中,及時的反饋矯正,可以使教師更加準確地了解學情,把握教學節奏。在反饋矯正環節,教師可在一個學習任務進行完畢后隨即進行檢查。檢查的方式可以學生小組互查為主,教師隨機抽查為輔,以記背、聽寫、默寫、復述、搶答等多種形式開展,使學生能及時得到學習結果的反饋信息,有利于鞏固知識,查漏補缺。而在這過程中,教師的點名、檢查、指導、表揚、甚至批評都能比較有效地督促學生,發“動”學生,提高記誦效率。
古詩文誦讀,能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古代仁人志士、圣賢智者對話。著名教育家韓軍常說:“三分文章,七分朗誦,就成了十分完美。”朗誦,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門藝術,它會讓語文教學魅力四射。讓我們所有的語文教師都來重視朗誦,讓朗誦成為語文課堂靚麗的風景,讓學生在這“美景”中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課外拓展,延伸文本生命
為學生打開一扇心靈之窗,讓他們順著老師引領的方向,看到窗外最美麗、最迷人、最獨特、最遙遠的風景。主要任務是強化課堂教學中獲得的學習方法、學習體驗和初步的自學能力。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與課堂上學習的古詩文作品相似的文章,在課外自行誦讀,小組間相互檢查,并在學習專欄里推薦好古詩文作品及其誦讀方法建議。這樣,既可改進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又能夠拓展閱讀面,豐富文言知識積累和人文素養積淀,提高文言文乃至語文的綜合學習水平。誦讀教學不是強迫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在切實有效的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因此,誦讀步驟的逐步實施與誦讀效果的跟蹤檢測至關重要。學生語感能力的形成決非朝夕之功,顯然要假以時日,要把課內外誦讀結合起來,把課外誦讀看成上課堂教學的延伸。文章不厭百回讀,要教育學生常“讀”不懈,持之以恒,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養成良好的背誦習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過誦讀母語可以讓我們尋找到本民族的精神家園,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可以說,誦讀是學習語文的一種最基本、最實用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讀、誦讀,不僅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語感,還能激活其生活經驗,愉悅其心靈,使其通過直覺、頓悟、感悟、聯想、想象等途徑,快速理解文本,提升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馮歡.淺析初中古詩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文理導航(中旬)
[2]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下)教師用書[M] .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