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欣
隨著高中政治課程改革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傳統的教學方法日益受到嚴重的挑戰,要使教學活動不至于滯后于社會現實、學生實際,教師們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深入鉆研教材,倡導新的教學方法,要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這就需要政治老師尋找到各種途徑和方法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改善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要求政治老師具備實踐和探索相結合的精神和素質。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和諧課堂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句經典名言:“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政治教師當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學生對政治教師的印象是:居高臨下,威嚴刻板甚至有點冷漠,往往會令學生心存畏懼而敬而遠之,這就在師生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妨礙了師生互動的正常進行。因此,政治老師必須切實轉變自己的形象,真正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充分發揚民主,讓學生根據課題暢所欲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以更多的關心、愛護、信任、鼓勵和寬容,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師生互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轉變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激“活”政治課堂
1.創設情境,激發習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教學情境可以貫穿于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已進行了此教學實踐,孔子私人辦學,帶領學生周游列國,隨時隨地因事因人,對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教育。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出現情境學習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識是活動、背景和文化產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動中,在其豐富的情境中,不斷被運用發展的。經長期地實踐證明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有效地教學方法。
2.開展“辯論式”課堂
高中,是學生思想最活躍、興趣最廣泛的時期,但他們對問題的辨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成熟,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些捉摸不透的問題。針對這些情況,我不提倡對他們進行籠統的回答,而是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鼓勵。讓他們各抒己見,然后集中起來進行交流,對于爭議特別大的問題我有時會采用辯論會的方式。例如,講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涉及到了“金錢是不是萬能的”這一問題,學生自由組合分成正反兩方,各方自主查找搜集資料,經過分析、整理后,各方選出四名辯手展開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不僅主辯手思想活躍、語言幽默、觀點鮮明,其他同學也能主動參與其中。通過辯論,不僅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齊心合力的能力,同時還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上的主角,讓學生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3.讓政治課“注入時代活水”
高中生思想活躍,對國家和社會的熱點問題極為關注。因此,政治課教學應該從豐富、變化、發展的現實生活出發,把課本知識與時事政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政治課煥發勃勃生機。在講“綜合國力的競爭”時,我采用神州六號航天飛船舉例,針對“神六”成功發射引起世界廣泛關注,要學生分析當今國際競爭的焦點是什么?學生回答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我趁機問為什么各國把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引導學生從長遠的角度認識這樣做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我又問“神六”成功是否意味著我國已邁入發達國家行列?這樣提問,能使學生認識到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段距離,應當立足現在,從我做起,以此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4.組織課外活動,增強教學實效
在具體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實踐、觀察、分析、對比、思考、聯想等思維活動和操作訓練,使他們的知識技能、學習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都得到鍛煉和提高。如,高一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的《生活與消費》主要講述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因素。為讓學生理解市場供需對價格的影響,可以安排學生調查他們所熟悉的市、區、縣的房地產市場,了解在國家宏觀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出臺后,房價的變動和人們的需求及購買情況,并寫出調查報告。這樣的教學實踐,能使學生真正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型課堂主體,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他們以后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總之,在高中政治課的教學中,必須從我們自身的認識實際出發,解決好自身存在的疑點、難點問題,在學習中用辨證的觀點看問題,堅定學習政治的立場和正確方向,高學習能力,做到知、行統一,實際中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