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怎樣才是有效的歷史教學?本人認為,有效的歷史教學不是看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學生有沒有記住有關的史實和結論,而是應當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歷史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及歷史思維能力;通過有關歷史事件、人物的學習,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提升,并使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實現教學相長。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課堂活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教師應如何激發課堂活力以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歷史事實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才的起點,是學習的源動力。”歷史本身是非常生動、有趣的,但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歷史事實寫在歷史教材上就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出于考試的壓力,被動、簡單地記憶教材中的結論,由于未真正融入到歷史事實中,無法做到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即使暫時記住了,也很快就忘記了。這樣既達不到有效教學的目的,也打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及網絡,選擇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圖片材料、影音資料,圖文并茂、聲像并舉,形象直觀地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不自覺地被吸引到歷史情節中,從而主動地融入教學過程。此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此外,教師也可采用學生參與表演的形式模擬有關歷史情境,既可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體驗歷史,也可激活學生潛在的歷史思維能力。
比如,“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這一課內容多,有九大歷史事件,篇幅長,跨度大(從1921年至1949年),課時少,僅三課時。倘若完全按照教材的編排程序由教師滿堂灌,那么學生學起來,就會感覺雜亂而枯燥;教師實施起來,要么無限制地拖延教學課時,要么倉促地完成教學任務。考慮到這些現實的問題,本人本著“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設計意圖,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歷史材料(包括圖片、革命歌曲、影視片斷)。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既能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較全面地了解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深切體會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歷程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又提升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要實現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教師首先要在備課的時候做足了功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及環節,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活用教材。教師應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積極地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對教材知識作適當的整合,注重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性的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找到知識記憶的有效途徑,使課堂教學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比如,“中國古代的商業”這一課,中國古代的商業發展狀況涉及到由原始社會到明清時期的各個歷史階段,知識點比較零散,學生要記憶時無從下手。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分組進行,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整理出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概況,并將其簡化為中國古代商業活動中貨幣、商人及城市的發展概況。
三、多角度地呈現材料,巧設教學問題,加強師生互動
蘇聯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本人認為,調動學生思維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巧設教學問題,加強師生互動,層層深入地開展教學活動。有的教師為了趕進度,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將問題和答案告訴學生。雖然結論清楚,但這樣的做法既無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沒有經過主動、深入的思考,學生未必能對有關歷史知識做到真正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在一種和諧、平等的氛圍中學習,以問題式的教學法引導學生敢于表現,敢于爭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學習經驗及師生互動的樂趣,而本人也在這過程中分享到他們探究的成果,豐富了教學內容,真正意義上使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了教學相長。
這些年的教學經歷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激發課堂活力,讓課堂變成學生成長的舞臺。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才能既讓學生掌握課堂上的知識和技能,又能給學生的發展帶來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躍升,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給教師的建議》:(蘇)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和教師的談話》:(蘇)B.贊可夫著,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