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彪+許靜
摘 要:中國音樂學院在本科教學中采取多種措施,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推動特色課程體系建設,強化實踐教學改革,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及方法的更新與應用,通過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實踐過程,在近兩屆的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得了顯著成績,提升了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今后學校會繼續在特色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及創新藝術類人才選拔培養機制等方面深入工作。
關鍵詞:本科教學;教學成果;民族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是我國唯一一所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為主要特色,培養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音樂學府。民族音樂教育的特色是學校辦學之初即明確的辦學宗旨與定位,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不斷得到強化;是學校的歷史使命和獨特風貌,并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近兩屆北京市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獲得,是學校長期以來堅持特色、夯實基礎,不斷加強本科教學改革與創新,以內涵式發展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具體體現。
堅持特色,教學成果顯著
中國音樂學院在近兩屆的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成績顯著。在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中,“構建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學體系改革與建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在2012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中,“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工程”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高教類)一等獎。在第六屆和第七屆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的評選中,共有八項成果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四項,二等獎四項。這些成果集中體現了學校在本科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質量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代表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水平,充分體現了學校民族音樂教學特色。
多效并舉,緊緊扭住教學不放松
近年來,學校牢固樹立本科教學中心與基礎地位,堅持特色立校,質量興校,堅持內涵式發展。
1.特色立校,明確辦學目標與理念
建設高水平的音樂院校,首先要有一個特色鮮明、質量目標明確的辦學定位。學校整體形成統一認識,圍繞著辦學定位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為教師實現價值、理想搭建平臺,與此同時為學校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服務支撐。學校在繼承優秀辦學傳統的基礎上,堅持精英教育的理念,確定了建設具有鮮明民族音樂特色的“國內一流、國際著名”高等音樂學府的總體目標定位;以民族音樂為特色,以理論研究、創作和表演為支撐,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為學科專業定位作出了培養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定位。學校統一思想,堅持不懈,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質量不斷提高、向著高水平音樂院校不斷邁進的發展之路。
2.彰顯傳統,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
學校是伴隨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而不斷向前發展的。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長期以來以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對音樂學、音樂表演、作曲三個專業分別給予重點支持,使其各自在得到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促使三個專業之間相互支撐,互為依托,為構建中國民族音樂體系起到支柱作用。通過對民族聲樂、民族器樂、音樂學和作曲專業方向的重點建設,為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對西方音樂理論和方法的吸收借鑒,合理建設和發展,西方音樂相關專業方向為學校民族音樂專業的發展起到了有益的補充作用,對中國民族音樂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由金鐵霖教授領銜完成的“構建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是學校民族聲樂教學團隊在堅持民族音樂特色,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的結果。該成果遵循藝術教育規律,采取科學態度,比較完善地構建了具有民族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依托這一成果成立的金鐵霖聲樂藝術中心已經成為全國同專業的教學中心,占據了本專業教學的制高點,引領著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大批優秀學生脫穎而出,用歌聲弘揚民族精神,反映人民的心聲,詮釋民族音樂文化的先進性,推動了我國聲樂事業的快速發展。同時,由姚藝君教授領銜完成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學體系改革與建設”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由張維良教授領銜完成的“民族器樂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榮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這些獲獎成果都是對學校多年來繼承和創新民族音樂的充分肯定。
3.積極探索,加強特色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以特色課程建設為抓手,以優勢學科專業為依托,以新建專業課程為主要任務,以培育優勢創新為重點,以模塊化課程為試驗點,鼓勵和引導各學科專業建設一批與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深度融合,反映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具有鮮明民族音樂教育特色,引領民族音樂教育發展方向的課程。目前,學校已經建設了一批能夠引領民族音樂發展方向、體現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具有鮮明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特質的特色課程,這些課程是對民族音樂課程體系的進一步充實與完善,是對現有學校總體課程體系的有益建構和補充。經過多年來的建設,學校已經形成了理論課程、技能課程和實踐課程“三位一體”的,具有鮮明學校特色、結構合理、內容完善的本科教學課程體系。
在北京市和國家級教學成果評選中,學校“民族聲樂”“民族器樂”“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古代音樂史”等特色課程及系列教材先后獲獎,尤其是“民族聲樂”“民族器樂”“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三門課程,是學校傳統優勢課程,“民族聲樂”課程教學團隊以國家級教學名師金鐵霖教授領銜授課,“民族器樂”課程以北京市教學名師張維良教授為課程團隊帶頭人,同時其課程團隊也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由北京市教學名師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姚藝君教授為課程團隊負責人。這些名師帶領教學團隊堅持為本科生授課,充分發揮了名師的示范帶頭作用,保障了課程教學質量,同時更加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特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4.搭建平臺,不斷強化實踐教學改革
學校高度重視本科實習、實訓和實踐教學,不斷提升人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不斷開拓本科藝術實踐新載體和形式,不斷創新藝術實踐管理機制,完善藝術實踐系統,開放特色教學資源,實現優秀資源共享。制定《中國音樂學院實踐活動管理規定》,并將本科實踐教學納入到各系培養方案與指導性教學計劃中來,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方法和靈活的考核方式,細化實踐教學方案配套環節設計,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建立校內外的實踐教學平臺和基地,更新實踐教學內容,突出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發揮“藝術實踐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積累藝術實踐經驗方面的獨特作用。此外,學校不斷探索多樣化的實踐模式,創辦學生樂團、合唱團,舉辦音樂節、研討會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如學校成立了華夏民族樂團、中國青年愛樂樂團、中國音樂學院青年愛樂合唱團等實踐團體,邀請國內外具有豐富經驗的著名的理論研究專家、作曲家、演奏家、表演藝術家、指揮家等為學生提供指導,不斷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與社會需求直接對接的能力,使學生更快更好成才。
由張維良教授和關乃忠教授共同完成的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民族器樂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成果,其實踐平臺即是依托張維良教授作為團長、關乃忠教授作為駐團指揮、由學生組成的華夏民族樂團。華夏民族樂團為學校從事民族器樂的表演、創作以及理論研究的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藝術實踐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具有不同風格與流派特征的民族器樂演奏家,都可以展示其才藝、彰顯其觀念;具有不同創作風格的作曲家,在民族器樂創作領域中,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同時不論是從事理論還是表演的教師和學生,都能以其研究成果支持與支撐華夏民族樂團的實踐,不斷總結和探索我國民族器樂發展的經驗與規律,以及不同風格流派的特點和教學方法,以此成果促進學校民族器樂的教學和實踐。
5.革故鼎新,不斷革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影響著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智能和個性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數字化時代的今天,信息已成為經濟與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積極為師生建設數字化的教育環境,鼓勵藝術與科技相結合,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促進學校本科教學方式的變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獲獎成果“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工程”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以我國民族音樂教學改革的重大需求為牽引,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依托學校的歷史積累,建設民族音樂教學資源數字化體系,為我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撐。建設成果和經驗在我國民族藝術教學資源數字化領域中起著引領性作用。同時藝術管理專業方向也在積極探索藝術與現代科技維度下的藝術管理實踐教學新模式,其初步成果獲得了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為學校在藝術與科技深度結合的探索與實踐方面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6.質量興校,狠抓教學科學化、規范化
藝術不同于科學,但藝術研究、教育和管理是科學。教育規律是高等教育普遍應遵循的一般規律,藝術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規律辦學。學校結合藝術教育的自身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本著教學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嚴格教學管理、強化質量監督,重點抓好教學科學化、有序化、規范化,有力地保障了本科教學的順利運行,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啟示與展望
學校雖然在本科教學改革、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不足,需要繼續堅持辦學特色,堅持內涵發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本科教學水平。
一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特色課程建設,不斷探索建立完善的特色課程體系。在特色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鼓勵教師深入學習和研究民族音樂的規律和本質,在挖掘、整理和傳承民族音樂傳統文化的同時,在本科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踐行創建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理念,并在課程開發與設計中予以實踐,進一步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基礎性的探索與貢獻。
二是進一步研討與創新藝術類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機制,推進實施卓越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通過擇優選拔、重點施教、打破現有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方式,在一定時期內培養出一批綜合素質較高、專業基礎扎實、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實踐能力,較強競爭力以及發展潛力的優秀本科生。
三是進一步加大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重大科研課題的攻關,不斷推出中國民族音樂研究的重大學術成果,并使這些成果轉化為本科教學與人才培養的資源和平臺,促進教學成果的不斷形成與豐富。
參考文獻:
[1] 郭彪.音樂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2] 郭彪.中國音樂學院特色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教務處)
[責任編輯:張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