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韜+金鳴娟
研究生思政課“2010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是自本科生思政課“2005方案”課程改革以來,為了更好地構建與本科生思政課的基本內容相銜接、層次要求有區別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體系的重大舉措。提升研究生思政課的教學層次性,就是要求研究生思政課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遞教導,更要提高研究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重大問題的能力,幫助研究生成長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層次創新人才。與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比較,由于實踐教學實現了向集知識傳承、方法傳授、能力培養等目標為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是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強實踐教學的研究與探索,是提升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層次性的重要途徑和必要措施。
實踐教學對提升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層次性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提高思考分析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2010方案”,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引導研究生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并能夠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對實踐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研究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在學習中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共同理想的認知與認同。
該課程在內容結構上采用教學大綱和“分專題”的框架模式,主要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來展開,這對于培養研究生實踐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重視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的本科思政課教學相比,無論在教學目標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有了很大區別,重心由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向注重研究社會實際問題轉移。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既是為了適應研究生思政課課程教學目標的需要,也是為了適應研究生培養和能力發展的特點,以發揮研究生能夠深入分析研究問題的優勢,引導研究生在實踐學習中激發思維活力和創新精神,促進知識增長和能力發展的雙重目標的實現,幫助研究生在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最新成果的同時,能夠正確地分析思考和探索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實踐問題。
2.有助于深化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密不可分,理論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正確地分析和解決社會實踐的問題,而理論學習的合理性與否也需要在社會實踐問題的處理和解決中得到檢驗。實踐教學模式深化了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關系。一方面,理論學習水平的提升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思政課實踐教學通過提煉課程教學內容、突出研究重點,引導研究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的重點問題做深度的認知和掌握,從理論學習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到社會實踐中去尋求解決方式和途徑。因此,在實踐學習中,每一次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理論學習的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進一步深化理論學習和升華思想認識的過程,因為對社會實踐問題的總結必定會上升到理論的層面去深化認識。實踐教學在引導學生解決社會實踐問題、總結實踐經驗的過程中,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問題,甚至創新探索新的一般性規律和理論,形成新的知識財富來充實理論庫。實踐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升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化了兩者之間關系,最終實現了研究生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共同發展。
3.有助于推動知識型學習向研究型學習的轉變
實踐教學為研究生思政課由知識型學習向研究型學習的轉變提供了方法和途徑。思政課教學的一般特點是側重理論性和思想指導,顯示出轉化為實用技能的功能較弱。實踐教學為思政課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供了途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成為研究學習的主體,實現了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轉變,激發了求知欲和進取精神。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轉變角色,“退居二線”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學習,通過對實踐教學內容的頂層設計,以問題導向引導研究生深入研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以方法導向引導研究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培養研究生的學習、研究和創新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教學通過引導研究生對實踐問題的探索,真正實現從“學習”到“研究”的轉變,實現了研究生知識層次和綜合水平的提高。
加強實踐教學提升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層次性的基本途徑
1.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實踐
許多人在實踐教學的理解上存在誤區,以教學場所的不同區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認為在課堂教學以外開展的教學活動才是實踐教學。實際上,實踐教學應是“課堂理論教學以外的,借助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或由學生自主參與的一切教學形式。”[1]其中既包括課外教學實踐,也包括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生思政課由于受到經費、場地等條件的限制,以及科研時間緊、集中性弱等特點,大規模組織課外社會實踐的可操作性不強。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課堂資源,通過案例教學、經典閱讀、專題研討等多種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實踐,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重大問題為導向,引導研究生開放性思考和自主交流,并通過學生講課、辯論賽、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等多樣模式展現,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討論交流,從不同視角、不同方面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理性思考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和能力。
2.廣泛開展社會考察實踐
廣泛開展社會考察實踐可以作為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重點和亮點。相對本科生而言,研究生與社會的接觸和聯系更為密切,許多研究生還有實習和工作的經驗,社會閱歷豐富。因此,研究生社會考察實踐要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提高實踐學習的質量和層次:要將強化社會考察實踐與思政課課堂專題式教學和問題導向式教學相結合,指導研究生精選專題,全面掌握專題內的相關知識,并結合興趣和專長提煉出專題內熱切關注且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不同專業學生搭配組成調研小組,針對問題制定調研方案,深入企業、農村、社區開展參觀走訪、社會調研、科技講座、志愿服務等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結束后,要將調研成果納入課程學習考評體系中,量化實踐學習的效果,綜合考評學生的學習效果,推動思政課考評由側重理論知識學習向側重綜合能力提高轉變。[2]通過社會考察實踐,引導研究生走出校園,體驗國情民情,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成就與艱辛,培養社會責任感,自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3.結合所學專業研究實踐
當前高校中存在的研究生對思政課課程重視程度不高、學習積極性較低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思政課教育缺少與專業課教育的結合和互動。就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體制而言,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還是研究生的“主業”,思政課由于理論性、抽象性強而被許多研究生誤認為脫離實際、與自己的科研、就業以及未來的發展沒有關系。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的指導思想,為具體學科建設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也為培育研究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牢基礎。因此,研究生思政課要充分利用實踐教學的平臺,將專業學習實踐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實踐中。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專業分布和科研方向的基礎上,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作適當的調整,通過教學案例、開放式問題、學生專題講課等方式,鼓勵不同學科專業和研究方向的學生從不同研究角度展開研究和探討,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也豐富了思政課教學內涵,注入了創新知識和理念。在課外實踐中,可以鼓勵各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將思政課的社會調研與自己實習工作的經歷相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在社會實習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和專業領域投身到企業、工廠、賣場、社區、法律事務所等社會各個基層單位中,得到良好的實踐學習的機會。研究生在實習考察學習中,通過對社會的某一領域的特殊問題展開研究,借助自己專業知識和實習平臺,運用思政課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考察,深化對自己專業領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
參考文件:
[1]劉玉新.淺談實踐教學的目的與方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2]周利生.關于推進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思政部)
[責任編輯:張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