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炎+孫啟國+劉峰斌
近幾年,隨著高等工程教育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工程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用人單位期望高等工程教育能夠培養出快速適應企業實際的高層次創新人才,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也應運而生。其目標是要解決目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實踐性和創新性缺失的問題,從而使工程教育能夠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培養出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能夠適應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工程技術人才。
我國工科院校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
1.缺乏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由于我國工程實踐教學條件欠缺,長期以來高校只重視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忽略了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在工程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基本沒有與企業聯合培養,使得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發現大學所學的知識無法滿足企業的工作要求,同時工程實踐條件的欠缺以及缺乏與企業的有效溝通,導致高校不能很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2.專業面窄,所學內容陳舊
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不能與社會對人才需求接軌,部分課程及課本知識沒有與市場需求接軌并更新,導致部分工程類畢業生所學知識面狹窄,知識也相對比較陳舊,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3.工程技術人才面向工程實際不夠
突出反映在沒有真正結合企業生產實際的工程實踐訓練,使學生沒有實際的感性認識,沒有感受到所學專業的實際工程意義和價值。學生缺乏對工程技術在工程及工程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缺乏參與現代工程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質。
4.工科教師隊伍普遍缺乏工程實踐經歷
目前,工科教師自身背景不足,難以適應工程人才培養需求。國內很多工程博士畢業后直接留校,教育背景完全是“從學校到學校”。而且國內高校也沒有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年輕教師到企業進行磨煉,使其具備工程實踐的經驗。反觀國外,尤其是德國等一些工程強國,只有具備5年以上的企業工程經理資歷者,才能進入高校成為工科教師;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高等學府,工程教授也往往長期擔任企業工程專家。
卓越工程師背景下人才培養質量探索
1.企業深度參與,高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合理人才培養方案
實施“卓越計劃”應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追求卓越”等原則,以行業企業的參與作為實施的前提條件。校企合作將使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單位,高校和企業根據用人單位要求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通過校企合作,可以使學校更加及時地了解當前人才需求情況,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因為企業最清楚本行業領域當今和未來對工程人才的需求情況,包括人才層次、類型等,而且也非常了解目前畢業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上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校企合作培養的學生,通過在企業學習,熟悉和掌握企業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制造技術,走到工作崗位后成為“上手快”的工程人才,培養的畢業生更加符合企業的用人要求。
2. 構建全程產學結合應用型本科“3+1”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知識探究+能力培養+人格素養”三位一體的全程產學結合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實施以企業項目研究為主導的校企聯合培養的“3+1”人才培養模式,即三年在校學習,累計一年在企業學習和做畢業設計,在企業學習階段的培養計劃是安排若干門與行業發展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課程主要由企業中高水平的專家進行講授,讓企業的專家和優秀工程師參與制定學生的培養目標,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從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工程實踐環境,讓學生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通過在企業進行的實踐活動,參與企業技術革新和生產開發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 構建以實踐創新能力為主線的應用型工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卓越人才培養方案最突出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將與生產工藝、設備等有關的課程安排在企業授課,將畢業設計、論文等安排在現場進行,增設“企業案例分析”等課程。加強學科交叉,突出工程能力,以個性化培養為重點,制定工科大類培養方案。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交叉、有方向、模塊化”原則優化課程體系,突出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前沿性、實踐性;教學內容強調理論與工程實際的有機結合,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都與工程的建造、設計緊密相結合。教學大綱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產業界的實際需要,從而保證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到工作單位后有用武之地。實踐課程體系由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專業技能專題訓練等組成的階梯式課程體系,系統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北方工業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培養計劃對專業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實施模塊化教學,每個教學模塊配置實踐類環節,所配備的實踐環節題目為工程實際項目,同時制定了企業培養方案;在企業培養的主要環節包括認知實習、工程項目實習、崗位實習、畢業設計。各實習階段實踐與課程體系中模塊對應,學生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選題來源于企業工程實踐,依托于與企業共建的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完成,指導教師采用雙導師制,由校內教師和校外專家對其成績進行共同評定。
4.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搭建實踐平臺
一是搭建創新訓練平臺,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和實習基地、工程訓練中心、企業實踐基地,多渠道為學生提供實訓、實踐場所。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二是搭建科研實踐平臺,加強學生科研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培養,鼓勵“卓越計劃”試點專業早期進入科研,為學生配備科研導師。三是校企聯合培養平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建立開放共享的實踐教學大平臺,包括實踐創新能力訓練基地、工程人才培養平臺、綜合性校外工程實踐基地。四是國際化教育平臺,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加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培養,與國外知名高校、企業共建工程教育聯合體,建立國際化交流和人才培養基地;利用寒暑假與國外高校互派學生到對方學校選修跨文化課程或特色課程,采用多模式、多渠道的合作培養方式。
5.建立具有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雙師型隊伍
學校指導教師應由具有多年工程實踐經歷和豐富工程背景的教師組成,強化在學科發展前沿和工程實際應用能力方面指導學生學習;應制定相關管理辦法,保證受聘的授課教師,每年能開展現場實習或指導現場實習、參與企業相關項目開發、在企業現場掛職等工程實踐;應有計劃培養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學習交流、到國內外著名企業進行現場考察、交流互訪、掛職鍛煉,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或頂崗工作,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強化工程背景。
聘請企業專家加入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專業發展規劃,制定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聘請企業資深專家參與專業技能教學,將企業要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轉化為綜合設計題目;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保證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
6.建立全新的考核方式
在學生成績考核過程中,應側重考核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一是將考核記憶式能力轉變為考核綜合能力;二是考試方法多樣化,打破傳統的試卷考試方法,改為試卷(或論文)與作業考核、工作現場考核、實物模型制作考核、答辯相結合的方法;三是創新考核形式,結合課程特點采用開卷、閉卷、課外研究論文、實驗上機考試、多媒體測驗、案例解決等形式,減少考核的負面影響,使之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劉克漢.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呼喚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新理念[J] 中國教育,2013(8).
[2]萬曉明.卓越工程師培養中的校企合作動力機制研究. [J] 教育評論,2013(8).
[3]黃曉濤等. 關注教學過程,提高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 . [J]. 中國大學教學,2013(9).
[4]胡岳華等.基于知識+能力+素養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J] 中國大學教學,2013(6).
(作者單位:北方工業大學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張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