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面對世界經濟環境、各國經濟實力等客觀因素不斷變化的同時,國內外匯儲備管理制度也處在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當中。因此,本文從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發展的歷程入手,并以此逐步分析出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弊端,同時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外匯儲備 超額外匯儲備 弊端
一、中國外匯管理體制發展的歷程
自建國以來,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大致經歷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1979年以前,此時我國對外匯資產主要采取“集中管理,統一經營”的管理方式,即一種高度集中的并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統收統支的外匯管理體制。在這種高度集中的外匯管理體制下,國內企業是無外匯持有權的,一切的外匯收入必須繳售于國家所有。然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這種統收統支的外匯管理體制已經不再適用,為了配合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我國在1978年~2001年間先后又進行了兩次外匯體制改革。隨后,由于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際順差連續大幅增加,造成了國內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為了穩定金融市場,我國又再次進行了外匯體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由此可見,在新中國成立的60多年中,我國經濟和金融形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此過程中,我國的外匯市場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變化。隨著與世界接軌程度的日益加深,國內外匯體制改革的步伐也從未停滯過。
二、現階段中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外匯儲備規模持續增加
隨著近些年外匯體制的逐漸完善和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的基本實現,以及QDII和QFII制度的實施,都使得我國國際收支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期初,由于國內存在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的雙重匯率制度,而按照官方的牌價,人民幣事實上是被高估的,因此很難以此價格買到外匯,所以國際收支順差的規模很小,繼而外匯儲備一直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上。直到1985年,貿易內部結算價被取消,市場機制開始被引入到外匯分配領域,我國才逐漸克服了外匯短缺的局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85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僅有26.44億美元,而到1993年已增長到211.99億美元。雖然外匯儲備增速在2001年由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呈下滑趨勢,致使出現了一個增速放緩的現象,但從2002年開始到2008年這6的時間里,我國外匯儲備基本上每兩年就接近翻一番。到目前為止,我國外匯儲備也已達到38213.15億美元。[2]
那么外匯儲備是一國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能力、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其對一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國家的宏觀調控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然而,從目前我國外匯儲備數量來看,其龐大的規模已經對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實施帶來阻力。
(二)外匯占款增加限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從上文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居高不下,這主要是因為國內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的持續順差導致的。加之,我國實行的是結售匯制度,對于外貿企業所取得的外匯收入,凡超過賬戶余額的部分都需要按照當日外匯牌價賣給指定銀行,而外匯收購銀行亦受到外匯頭寸的限制,也需要將多余的外匯出售給中央銀行。如此一來,中央銀行將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而大規模外匯儲備積聚的同時,外匯占款也會隨之而迅速增加,最終導致國內市場中基礎貨幣的投放量被動增加。倘若,此時國內處于經濟過熱或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那市場中過多貨幣供應量勢必會加劇通貨膨脹的危險,而且也使得中央銀行不能完全自主的對貨幣供給進行調控,故有礙于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有效實施。[3]
三、面對現有外匯儲備體制出現的問題,如何改制
(一)巨額的外匯儲備缺乏資產優化配置機制
我國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儲備資產與連續多年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有著必然的聯系,但對于國際收支而言,一國政府基本已不可以直接進行嚴格的控制,因為其順差或逆差主要是取決于其國內的國民收入、對外貿易量以及資本流動情況等因素。因此,面對我國這樣如此規模龐大的外匯資產,如何對其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才是緩解其持續增加的有效措施之一。比如可以按照儲備資產的風險程度以及變現水平和收益能力來將其分為三大類,并進行分類管理。令一部分資產發揮其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和維持本國幣值穩定的功能;一部分用作應對突發性事件,作為防御性儲備資產;最后,可以將其余的外匯儲備分類為投機型資產和發展型儲備資產,分別擔負起高收益性和保障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戰略資源。這樣雖然我國外匯儲備資產規模從整體上來講并沒有改變,但將其進行優化配置,合理的調整其資產結構,不僅能提高儲備資產整體的收益,同時也能達到化解超額外匯儲備,支持經濟建設的重要作用。
(二)放寬強制結售匯制度
我國從1994采用銀行結售匯制來替代原有的外匯留成制,即出口企業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而其余的大部分外匯收入都被強制結售給指定外匯銀行。與此同時,近些年來,由于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致使大量的海外熱錢流入,外匯供給量較多,而相反我國一面又對資本項目下的結匯和居民個人自由兌換實行較為嚴格的管制,這就造成了外匯供給和需求上的不平衡,中央銀行為了穩定人民幣幣值就不得不干預,因而形成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因此,放寬強制結售匯制度,適當的放大企業用匯權限,允許一些用匯企業可以自由的持有外匯以及放寬居民個人用匯的限度,這些既可以解決中國人民銀行的購匯壓力同時也減輕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4]
與此同時,在面對我國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資產以及其背后低效的管理模式和欠合理的幣種結構問題時,除了適當放寬強制結售匯制以及優化外匯儲備資產配置之外,建立一個能夠容納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種類、各類外匯資產合理的規模比重、運用方向、管理模式的完整法律體系,來規范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資產以及提高其投資效益,繼而實現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法制化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丘巍.中國外匯儲備風險管理問題研究[D][碩士論文].廈門:廈門大學,2009.
[2]李艷華.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研究[D][碩士論文].長春:吉林大學,2014.
[3]王佳婧.外匯占款變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機制[D][碩士論文].云南:云南財經大學,2012.
[4]謝安東.我國外匯儲備風險分析.《中國物價》,2014-10:28-29.
作者簡介:王婧揚(1986-),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工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