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麗
【摘 要】目前中職語文課堂“怨氣重重”,究其原因是背后的知識觀所導致的。本文先從知識觀入手,簡述了事實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三種不同知識觀的定義和效果差異, 旨在倡導變革傳統的以事實性知識為主的知識觀,走向以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為主的知識觀,以中職語文課堂“課前小演”的嘗試為例,提出新的見解。
【關鍵詞】怨;知識觀;分類;變革;課前小演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原本應該是學生“精神樂園”的語文課,像是被怨靈纏身一樣,時不時受到學生的滿腹抱怨——“什么?今天又要上語文課?不會吧!”、“又要抄,還要抄那么多?怎么作業那么多?”、“要背那么多?鬼才背得出來?”
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應該是學生“靈魂導師”的語文老師,也像是“祥林嫂”附體般處處找人訴苦,口上無奈,心頭無力。“今天上課,又有幾個人睡覺,這些人是睡神投胎嗎?”、“這什么字啊?鬼畫符啊?寫給誰看的啊?”、“讓他們背,他們不背;讓他們抄都不抄,這幫孩子沒救了!”、“跟他們說了,作文至少寫500字,就半面紙也好意思交上來的!”
在這種“怨景”下,我不禁開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導致這種“互怨”的惡性循環呢?究竟用什么方法能夠走出這種“怨怨循環”呢?
一、透過“怨景”析原因
從我的角度看來,我認為這“怨景”背后的成因主要有三:
第一、教育制度影響下,語文課程設置機械化。
現今,根據課程大綱的要求,對語文課的要求變得更具體化,機械化,而忽略了語文其本身的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征。
現在的語文課教學目標重點放在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后要掌握哪些字詞、對于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了解,對于文本結構的分析能力等,從一篇文章中,重點在于你學到了具體的內容而不是你感受或領悟到了什么?而那些機械內容的學習只會讓學生產生枯燥感,對于學生是一種無意義教學。再加上教學評價手段,不管是默寫、背誦或是考試,都是考死知識多于活知識,對于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缺少探索和讓他們展現的平臺。
第二、課程大綱要求下,教學流程局限化。
語文教師在接觸到課本時候,教學內容就被局限了;再拿到課本對應的教參,教學目標也被局限了;然后語文教師要在有限的課時和環境里授課,時間和空間又再一次被局限;等到學習評價時,方法是筆試,都有統一的試卷和標準,因此,考核方法又被局限了。
第三、多方局限下,語文教師無能化。
在那么多的局限下,教師無法用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對學生進行更多的人文熏陶,而只是被考綱和教參給牽著鼻子走,這勢必較難引起學生課堂共鳴,而缺乏共鳴互動的課堂變得怨氣重重,睡意沉沉,使得教師更缺乏職業成就感,不僅自由的雙翼被束縛住了,連心也變得不再渴望翱翔于藍天上。
但其實,要改變課堂上學生怨氣重重、教師怨聲連連的現狀,只需要教師以一個新的角度去解讀課本,解讀大綱,了解知識觀,領悟知識觀,真正從“教教材”轉變到“用教材教”。
二、了解知識觀和知識觀的分類
所謂知識觀就是指個人對知識的看法。一般,我們把知識分為事實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和意義性知識。
所謂事實性知識是指由事實所構成的知識系統,亦稱學科知識。掌握事實性知識的一般步驟是理解——記憶——再現——判斷,它以記憶為目的,以反復為手段,以是否記憶為考驗,屬于接受學習,學生是“記中學”。
而方法性知識是指由方法所構成的知識系統,包括學科方法和學習方法。掌握方法性知識的一般步驟是操作——總結——運用——解釋——推理——拓展。它以會做會用,能自己探索為目的,注重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交流、討論、分析、綜合、歸納、提煉、概括、推理等活動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是一種主動學習,學生是“做中學”。
而價值性知識指有關學科意義、學習意義的知識。掌握價值型知識的一般步驟是體驗——反思——取舍——定向——創造——信仰。它是知識的最高形態,對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也是人的知識體系中最穩定的部分,它以探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為目標,學生是“悟中學”。
在經過長期的研究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以不同知識觀為主的教學模式會產生不同的教學后果。
在以傳授事實性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下,記中學雖然在短期內依靠反復記憶和測試能夠讓學生在短期內掌握相當一定量的學科知識,達到很高的學習效果,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后,隨著記憶的流逝,它體現的學習效果開始逐步降低,并且,這種以“死記硬背“方式掌握的知識對于學生的長期自主發展并無效果,甚至還會因為這種完全被動的學習模式而導致學生喪失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產生危害。這正如愛因斯坦關于教育的一句名言:“The only thing that interferes with my learning is my education.”(妨礙我學習的唯一障礙就是我的教育)而句中所提到的“education”正是以傳授事實性知識為主的教育。
而在以傳授方法性知識和價值型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下,做中學和悟中學也許因為其隱形的價值,而在一定時間里看不到什么顯著成效,但是隨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逐步培養,它的意義對于學生會越來越大,對于學生的長期發展的效果會越來越突顯,并終將使學生終生受益。這也正如愛因斯坦的另一句名言:“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o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而句中所提的教育正是以傳授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為主的教育。
因此,要使語文課堂恢復生機,改變怨氣重重的現狀,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勢必需要把語文教學的知識觀從重視事實性知識轉變為重視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以下,就是我在課堂實踐中以“課堂小演”的形式所做的嘗試。
三、變革知識觀后的中職語文教學嘗試
(一)內容:用真實的演講來掌握演講稿的寫作和演講的方法,用學生真實的思想之間的碰撞去激發他們心靈之間最絢爛的火花。
(二)嘗試班級:11091、11093、12051。
(下轉第79頁)
(上接第5頁)
(三)計劃步驟:
1.時間:二年級下學期開始,每節課的前15分鐘,安排兩位學生進行演講。
2.地點:教室的講臺前。
3.抽簽準備:根據班級人數安排抽簽號,根據抽簽的順序,以每次兩人的進度上臺演講。
4. 講授演講稿的寫作格式和內容上的要求,給學生20個話題進行自由選擇,根據要求寫一篇演講稿。(如有自己想寫的話題也可以)。
5.輔導學生對演講稿進行簡單修改,使其符合演講稿的基本要求。
6.播放一些《超級演說家》的經典比賽視頻和名人演講的視頻給學生,通過啟發、模仿、比較和體會,讓學生初步了解演講時的體勢要求和聲音掌控技巧。
7.提出評分標準。主要由演講內容和講演風貌兩部分組成。
8.課前小演開始。
每位選手上臺只能帶演講提綱,必須講滿3分鐘才能下臺。每位同學演講完后,由學生進行點評,而演講的評分根據評分標準在大眾的呼聲中得出。
(四)演講小結:
1.根據班級人數的不同,11091和11093通過15次課前小演完成了演講,而12051通過26的課前小演完成了此次任務。
2. 在演講選題過程中,也感受到了學生思想火花的迸發。大部分同學還是根據20個選題,從不同角度講出了自己對時間、對孝順、對公德心、對腐敗、對尊嚴、對公平等看法,但也有獨辟蹊徑,另外選題,提出自己真實想法的選題:有批判手機上癮族的“屏奴“;有談論人生追求不能復刻的“獨我”;有針砭教育牢籠的“放飛”等,這些選題都絕妙發揮不僅贏得了下面觀眾的陣陣喝彩,也把臺上的演講者的思想傳達給了臺下的人,讓臺下的人更走進了臺上人的內心世界。
3.演講過程中的跌宕起伏。在這三個班的課前小演中,有因為講得精彩而博得陣陣掌聲的時刻;有因為講者真情投入而導致臺下聽得動情落淚的時刻;有因為針砭時弊,激情高昂而錘擊講臺,令臺下驚心動魄的時刻,當然也有因為聲音較輕,或者內容準備不充分而引起臺下百無聊賴的時刻,有好有壞,有優有劣,在對比中,競爭心油然而生,每個人都打開自我,釋放自我,展現自我,甚至有些學生還被臺下的學生鼓勵去參加《超級演說家》的比賽呢。
(五)嘗試小結:
總結這次課前小講,我們可以看到當變革后的知識觀把重點放在了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之后,收取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變革前,也許我們的教學重點只是放在演講稿的寫作上,注重演講稿的格式,內容的充實度上,但在變革后,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會寫演講稿,更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演講稿要這樣寫,寫出來的演講稿是怎樣用來演講的,演講的標準是怎樣的,然后去嘗試,去實踐。
從方法性知識角度看,學生學會了演講稿的寫作方法和演講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學生的鑒賞評價能力進一步提高,對于演講也更為了解了,這是在做中學,在看中學,在評中學。
從價值性知識角度看,每一位學生的演講背后都蘊藏著他本身具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每一次演講中,演講者的思想都在不斷地和臺下的人進行激烈碰撞,有鼓掌認可,有矛盾爭辯,而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他們交換著他們的思想,一個世界和其他幾十個人的世界在不斷的交流中進行共鳴、反思、沉淀,不僅是演講者的世界,給所有用心聆聽,積極互動的聽者的世界也必然帶來或大或小的激蕩,產生或大或小的火花,一起探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剛平.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當代教學理論與課堂實踐.授課筆記
(作者單位: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