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為為
【摘 要】 充滿情感的教學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產生雙向反饋的作用。可見情感的激發和交融是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關注情感動點;把握情感表達;體驗情感內涵 交流情感過程
前人的研究和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表明,良好的情感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催化劑”,充滿情感的教學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產生雙向反饋的作用。可見情感的激發和交融是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那么,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如何發揮情感的作用,來促進我們的語文教學呢?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在以下幾個環節上下功夫:
一、關注情感動點
1.選準動情點。情感既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又是語文教學的手段。“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教學中的情從何來?教師要以教材為基點,從教材中選準動情點,備課時要特別注重教材中的那些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如《北京》、《海濱小城》、《桂林山水》、《草原》、《我們的學校》等課文,充滿了濃厚的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等方面的情感;《藍樹葉》、《這是我應該做的》等課文,充滿的是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友愛之情。《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狼牙山五壯士》、《我的戰友邱少云》等課文又都充滿了革命英雄主義、革命獻身主義等激情。教師在備課時就要選準表達這些情感的動情點,把握情感基調,上課時才能有意識地運用圖片、實物、表演、游戲、電化教學媒體等教學手段將情感因素具體化、情節化、生動化、直觀化,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與教材的情感產生共鳴,達到培養學生感情的目的。
2.感悟動情點。我們聾校語文教材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不僅直觀形象,而且很優美,將課文中所講到的感人的場景很直觀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如《草原》、《五彩池》等文的插圖非常優美,起著撥動學生心靈情弦的作用。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抓住這一教材資源,切實根據耳聾學生認知特點,引導他們感悟美、欣賞美,讀出美,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
二、把握情感表達
語文教學是作者、編者、教師和學生四者溝通感情的過程。由于受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的限制,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往往體會不出作者的感情,或體會得很膚淺。情感的感染特點決定教師的真情實感,對誘發和深化學生的內心體驗,起著重要的導向和催化作用。
首先,教師要準備情感。在備課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文的感情色彩與表達方式,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記憶,隨著人物的遭際、矛盾的起伏、場景的變換去經驗一番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師上課前還要醞釀良好心境。
其次,教師要用飽含情感的語言講課。教師語言的親和力,能使學生的情感不知不覺地跟隨著老師的情感。一般來說,教師的語言要做到親切生動、幽默風趣、富有節奏。一位優秀的教師要能夠運用富有藝術魅力的教學語言,聲情并茂的范讀,精辟透徹的闡析,繪聲繪色的描述,激情洋溢的即興演講,使學生身臨其境,備受感染。
笫三,教師可以通過體態語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學語言的運用固然重要,眼神、手勢、動作等體態語的配合也不可忽視。美國一個心理學家曾總結出如下的公式: 信息的效果=7%的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三、體驗情感內涵
在語文教學中,激發教師的情緒、情感是必要的,也是容易的,難的是學生對情感的真切體驗。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所以,語文教學要十分關注學生對情感的自身感悟和體驗。
1.生發情感。情感是人的意識對一定客體的波動性和感染性,當人的心理活動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時,一般會表現出兩種狀態,一種是平衡的狀態,這就是理智;一種是波動的狀態,這就是情感。情感的感染性,就是以情動情。在一定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使他人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感,反之亦然,這是情感共鳴。而一個人在悲傷時,會覺得云愁月慘,這是移情的表現。波動性和感染性有密切的關系,正因為情感有波動性,才會有感染性,也因為情感有感染性,才使波動性顯示出應有的價值。因此,情感是波動性與感染性的統一。
2.體會情感。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反復推敲,細細品味,深刻感受文章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準確把握情感基調,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草地夜行》中有這么一句話:“小鬼,快離開我!”他急忙說,“我掉進泥潭里了。”教學時,可以把它變換語序為:“我掉進泥潭里了,”他急忙說,“小鬼,快離開我!”學生經過比較分析,認為變換前的語序更能充分表現出老紅軍在危急時刻先想到別人的高尚品質。
3.升華情感。教學中,學生把握和體驗了情感之后,應巧妙設計教學環節,如采用即興表演、想象復述等形式,及時再現情景,增加情感的深刻性、豐富性,使學生被激發起來的情感向高層次升華,提高情感性教學的質量,使之成為教育學生的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
四、交流情感過程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體驗雖是復雜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但其體驗的過程和方式有規律可循。一般來說,情感體驗由情緒感染(創情)——感情的激發和深入(啟情)——內化情感(入情)三個階段組成。
1.創設情境。教師通過語言描繪、電教等教學手段,去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良好的閱讀動機。這是情感體驗的第一步。
2.學文啟情。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動情明理,受到感。
3.內化情感。教學中,不僅要把蘊含在課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發掘出來,鼓勵和感染學生,而且還要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如“角色朗讀”“課堂表演”“綜合實踐活動”等)把這種感情滲透到學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內化。
總而言之,教師只要充分發揮情感的疏導功能,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利用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就一定會推動耳聾學生認知的發展,提高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從而為他們日后更好地走上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國手.淺談初中數學“樂學”心理的培養[J].宿州師專學報.2002(04)
[2]趙冬梅,戰勝.授之以樂學 報之以成功[J].克山師專學報.2003(01)
[3]徐金良,王淑霞.如何引導學生“樂學”英語[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5(02)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