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
【摘 要】一堂歷史課,要有它的歷史“味”。歷史“味”是指在歷史教學中用歷史思維分析歷史,用歷史史料解讀歷史,用歷史眼光借鑒歷史。教師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運用史料充實課堂,教會學生用歷史眼光認識現實生活,以史為鑒。
【關鍵詞】歷史思維;史料;以史為鑒
歷史新課改進程中,關于教學模式的研究、學習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的利用等,都曾是關注熱點。但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不管追求先進教法,突顯學生主體地位,還是其它的……載體始終是歷史課堂教學,而洗盡鉛華,返璞歸真,一堂歷史課,就該有它的歷史“味”。怎么有歷史“味”,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試從以下角度談談看法:
一、有歷史“味”,就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分析歷史
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學會歷史”,更有助于他們“會學歷史”。要有歷史“味”,就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1.創設良好氛圍,激發思維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依據課標,圍繞教材,努力創設情境,營造良好課堂氛圍來激發學生思維。
①注重趣味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增加教學趣味性,引發學生探究。如在《變革與爭霸》的教學中,一位教師講述了管仲箭射小白,齊桓公即位后誓殺管仲,卻在勸薦下任用管仲為相。教師提問:“從為人來看,齊桓公為什么能稱霸?”學生踴躍回答……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生動講述,使學生在鮮活歷史人物,緊張事件沖突中,激發濃厚思維興趣。
②注重情感內化
縱觀人類歷史,涌現許多激勵人心的人物和事跡,其凝聚成的愛國愛民的凜然正氣,堅忍不拔的意志毅力……都是人類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此來激勵學生,起到歷史價值導向作用,且啟發思維。
③注重設疑啟智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如在《中世紀的西歐和阿拉伯文化》的教學中,一位教師呈現《查理加冕圖》,提問1.圖片中誰是查理?誰是教皇?2.查理為什么會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3.教皇為什么會為國王加冕?4.查理加冕體現了什么……教師依據課標,結合學生思維水平,層層設問,使學生思維得到逐步啟發。
2.掌握思維方法,提高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常見方法有綜合歸納法、比較法、閱讀指導法。綜合歸納法能對知識系統整理,揭示史實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比較法能把彼此有聯系的歷史對象放在一起,從中探尋歷史規律,啟發思維。閱讀指導法則能幫助學生掌握正確閱讀方法,更好了解歷史,提高分析能力。
3.展開精練反饋,鞏固水平
教師還應通過課堂練習等方式及時鞏固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精練精講,分層訓練,及時批改,結合暴露出的問題,幫助學生分析錯因,掌握正確方法,引導學生朝思維的正確方向發展。
二、有歷史“味”,就要引領學生用史料來解讀歷史
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基礎,用史料支撐起的教學才能彰顯歷史的厚重感。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充分展現學科內在價值,突顯學科特色。要有歷史“味”,就應引領學生合理利用史料來解析歷史。
1.充分利用教材史料
教材編纂要通過多次修訂和審閱才最終定稿,凝聚多位專家、學者辛勤勞動和滴滴心血。教材呈現的史料,以直接史料為主,間接史料也經過專家嚴格考證,可信度較高。這些史料可以在課堂中直接引用,將其自然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中,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材,拓展思維。
2.適當補充課外史料
教材篇幅有限,史料呈現也必受限制,教師可依據課標,根據實際需要適當補充課外史料,但應遵循幾個原則:①真實性。這是史料選擇的基本原則。只有在真實歷史情境中獲得的情感才是有效的。史料呈現應注明出處,那些野史軼聞則不能作為史料使用。②可讀性。過于深奧、晦澀的史料很難激發學生興趣,學生也不應耗費太久來閱讀。故應選擇通俗易懂的,如果出于需要選擇理論性強的,也應幫助學生清除對文字的障礙。③適度性。選擇史料宜精不宜多,宜短不宜長。不是每個知識點都需引入史料,這是簡單問題復雜化。史料過長則不利學生閱讀,要留給學生時間去領悟史料蘊藏的內涵。
三、有歷史“味”,就要啟發學生用歷史眼光鑒歷史
英國歷史學家卡爾說過:“只有借助現實,我們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借助過去,我們才能理解現實。”我們學習歷史就是為了了解過去,正視現在,展望未來,看清歷史前途,增強民族自信心。要有歷史“味”,就應引領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借鑒歷史。
如在《禮樂文明的確立》一課中,一位教師設置了探究活動:1.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禮樂文明的影子?(提示:從婚禮、祭禮、外交禮節等方面考慮)2.說說他們和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有何不同。
通過探究活動,學生了解禮樂文明在現代生活中的表現,感悟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周禮許多細則被廢止,但是周禮奠定的“重禮敬德”的中華禮儀的精神傳統卻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追根溯源,正是從西周時期確立的禮樂文明傳承而來。
總之,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拓寬學生思維空間;要合理利用史料,幫助學生認知歷史現象的本質;要引導學生找到歷史和現實的聯系,鑒古知今,古為今用。這樣,我們的歷史課堂就充滿了歷史“味”!
【參考文獻】
[1]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陳燕明.論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J].學科教育,2009,9
[3]楊庭燕.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9,4
(作者單位:浙江省長興縣龍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