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洋
(黔東南州中醫院內分泌科,貴州 凱里 556000)
研究表明體重超標、年齡、高血壓、吸煙、女性絕經期后、冠心病家族史等均是導致糖尿病(DM)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體重超標更是影響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2〕。目前臨床對于T2DM肥胖患者的治療大多給予利拉魯肽或西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等藥物,雖臨床療效顯著,但患者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反應。中醫理論認為,肥胖的發生多與飲食不調、痰濕聚集、脾胃之氣受損等密切相關,基于此我院自擬康脾燥濕湯,并針對老年T2DM肥胖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旨在加強減重治療效果的同時調理患者脾胃功能,改善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9例超重和肥胖T2DM老年患者,年齡60~83〔平均(70.18±6.74)〕歲,男57例,女32例。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男女均可;②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的診斷標準〔3〕,即空腹血糖(FPG)濃度≥7.0 mmol/L,或者餐后2 h血糖(PPG)濃度≥11.1 mmol/L確診為 T2DM;③體質指數(BMI)>25 kg/m2,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④糖化血紅蛋白(HbA1c)為7% ~12%。排除1年內減肥藥物服用史、研究藥物過敏史、伴有肝腎功能異常及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以及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將患者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組(45例),平均年齡(69.8±5.3)歲,男 30例,女15例;西醫組(44例),平均年齡(70.5±6.1)歲,男27例,女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并于入院次日開始分別采用西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組采用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弧進行治療,二甲雙弧1 g/d口服,利拉魯肽起始劑量0.6 mg,晨起空腹皮下注射,1次/d,治療1 w后若 FPG>7.0 mmol/L,PPG>11.1 mmol/L 則增加劑量至 1.2 mg/d,隨后1 w繼續觀察,若血糖水平仍如上標準,則加至最大劑量1.8 mg/d;中西醫結合組在西醫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康脾燥濕湯,方藥組成:蒼術 20 g,黨參10 g,白術 10 g,茯苓10 g,桑葉 10 g,荔枝核 10 g,陳皮 10 g,桑寄生 10 g,桑葚子10 g,黃連10 g,川芎 10 g,炙甘草 3 g,以水煎服,1 劑/d,三餐后0.5 h溫服。兩組患者均治療24 w,并將治療前、治療后1、3、6個月的 FPG、PPG、HbA1c、體重、腰圍、血壓、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以及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行t或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期各項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在 BMI、腰圍、FPG、PPG、HbA1c、收縮壓(SBP)以及 TC 方面均有明顯降低,且治療6個月后中西醫結合組BMI明顯低于西醫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期各項指標檢測結果比較(x±s)
2.2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所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為惡心嘔吐、腹瀉、皮疹和低血糖反應,其中西醫組發生23例(52.3%),而中西醫結合組僅發生8例(17.8%),其中中西醫結合組患者發生惡心嘔吐的人數較西醫組患者明顯減少(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作為引發DM的一項重要的危險因素,肥胖或超重也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改變而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相關資料顯示〔1,2,4〕,我國目前成年人的超重率已超過 22.8% ,肥胖率也在7.0%以上。肥胖本身除了會影響美觀、對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外,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形成影響,甚至引發其他的疾病,如T2DM、冠心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睡眠呼吸暫停等。相關調查研究顯示〔5〕,約有85%的T2DM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體重超標或肥胖。當人體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而體力活動減少時,會使血液中血糖含量迅速增加,機體不得不應激性的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以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內。胰島β細胞是分泌胰島素的關鍵,長期的應激反應對其造成嚴重的負擔,使胰島β細胞功能逐漸下降直至衰竭,進而使胰島素分泌減少,喪失維持機體正常血糖的功能,則會表現出明顯的高血糖狀態,即DM。而另一方面,由于肥胖或超重DM患者所表現出的胰島素抵抗,使其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影響了機體對攝入脂肪的分解作用,導致大量游離脂肪酸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反作用于肥胖的發生和發展。因此,肥胖既是DM發生以及形成胰島素抵抗的重要病因,同時也是DM的并發癥之一,兩者相互影響,若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和體重則會形成惡性循環,使患者病情加重,并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目前臨床對于超重和肥胖的T2DM患者大多采用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和藥物治療,飲食療法通過控制患者飲食的攝入量起到控制血糖和維持合理體重的作用〔6,7〕;運動療法則要求患者至少維持150 min/w的中等強度體力運動,主要適用于青年和中年人群〔8〕。而藥物治療目前多采用拉魯肽或西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等藥物進行治療,雖然在降低患者體重、血糖、血脂方面療效顯著,但其藥物作用也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反應對于體質較為虛弱的老年患者來說有較大的影響,甚者可能引發其他內科疾病〔9〕。針對這一問題,我院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自擬康脾燥濕湯并聯合利拉魯肽和二甲雙胍對老年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進行治療。中醫理論認為,飲食不調、痰濕聚集、脾胃之氣受損等是肥胖發生的主要原因,早在元代就有“肥白人多痰濕”的說法(《丹溪治法心要》),而清代《石室秘錄》中也提到“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表明肥胖主要是因人過食肥甘厚味,致脾胃氣傷,運化失司,痰濕內聚,蘊而化熱,內熱熾盛,耗傷津液所致,治當燥濕、健脾、益氣,以祛除痰濕、健脾和胃〔10,11〕。因此方中重用蒼術為君,作健脾、燥濕、消積之用,以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組成的異功散為臣藥,一方面助蒼術健脾之功,另一方面起益氣補中,理氣效,其次佐以桑葉清熱化痰,荔枝核行氣散郁,桑寄生通經活絡,桑葚子生津潤燥以及川芎行氣活血,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燥濕,補氣行氣之效。
1 楊土保,夏真芳.海口市城中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6245-7.
2 陳容平,王 嬌,楊 銳,等.廣東省2型糖尿病超重及肥胖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現況與控制現狀的調查〔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4):302-4.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1):后插1-36.
4 譚麗艷,徐海波,李洪源,等.初診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esfatin-1及apelin水平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8):2034-5.
5 陳 睿,于 珮,李春君,等.利拉魯肽和西格列汀對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3):157-62.
6 王新民,崔艷鳳,譚坤能,等.中低熱量飲食對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2):92-5.
7 徐冬連,徐冬梅,馬向華,等.飲食控制對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2;38(1):74-5.
8 孫亞威,尚 可,郭政建.運動療法對超重和肥胖的早發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6):55-7.
9 李鴻娟,張東輝,劉海津.吡格列酮聯合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及脂肪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9):2416-8.
10 孫 璐,唐成玉,張 鵬,等.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藥用藥規律分析〔J〕.新中醫,2014;46(2):146-8.
11 葉英法,劉懷珍.從脾論治2型糖尿病合并脂質代謝紊亂的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2014;32(4):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