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孫 仙 徐生剛 白亞娜 胡曉斌 趙 遲
(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研究所 蘭州大學腫瘤防治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惡性腫瘤是人類第二死亡原因,消化道腫瘤發病位居各系統之首,對老年人群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相對較重且呈現逐年加重趨勢〔1〕。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未來醫療資源將有50%的比例用于老年人〔2〕。本研究對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的住院費用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合理控制費用的有效方法。
1.1 研究對象 整群抽取甘肅省2所醫院1996~2006年根據ICD10診斷標準確診為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老年住院患者病歷資料,共3 133例。男2 521例(80.47%),年齡60~88〔平均(66.91±5.47)〕歲;女 612 例(19.53%),年齡60~86〔平均(66.37±5.16)〕歲。11年間男性比女性高發,男性患病是女性的4.12倍。平均住院費用為15 501.26元。
1.2 研究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表,調閱病歷,摘錄相關研究信息,主要包括性別、年齡等一般人口信息、主要診斷及住院費用等信息。
1.3 質量控制 調查員經統一培訓,調查表填寫后專人審核,并隨機抽取10%原始數據核實,以減少信息錄入誤差。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及最優尺度回歸分析法〔3〕。
2.1 老年消化腫瘤患者住院費用的單因素分析 除住院次數和腫瘤類型外,性別、入院時間、治療方式、出院結局、付費方式、住院天數、有無并發癥的老年患者的住院費用之間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住院費用影響因素的最優尺度回歸分析 以老年患者住院費用的對數值為因變量,以性別、入院時間、治療方式、出院結局、付費方式、住院天數、有無并發癥為自變量,進行最優尺度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表3。入院時間、治療方式、出院結局、付費方式、住院天數、有無并發癥均與住院費用均有統計學關聯(P<0.001)。治療方式、出院結局、付費方式和有無并發癥為無序分類變量,其系數大小僅反映對住院費用影響大小,不反映梯度效應關系。各因素對住院費用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治療方式、住院天數、入院時間、出院結局、付費方式、有無并發癥,各因素間無較強的共線性關系。根據影響重要性將這些變量的標準偏回歸系數排序,建立回歸方程為:住院費用=0.453×治療方式+0.434×住院天數+0.328×入院時間+0.093×出院結局-0.092×付費方式-0.059×有無并發癥。

表1 老年消化腫瘤患者住院費用單因素分析

表2 標準偏回歸系數及顯著性檢驗

表3 各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性及容忍度
本研究顯示影響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住院費用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因素之間可能存在相互關系。最優尺度回歸分析中的β值大小可較好地評價出各因素對結果的不同貢獻,β值越大對住院費用的影響越重要。在最優尺度回歸分析中可對原始數據進行反復迭代找到一個最佳的量化評分以對結果進行驗證。最優尺度回歸分析較多元線性回歸優勢在于可以對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選擇定義。結果表明:①手術治療對平均住院費用結果貢獻最大,二者呈正相關,手術例數逐年增加,使得住院部分的收入逐年上升〔4〕。②住院天數越長,平均住院費用花費越大,二者呈正相關。③住院費用隨年份呈上升趨勢,這與醫療水平提高、新技術、新藥品應用、住院病人數逐年增加密切相關。④不同出院結局中死亡的腫瘤患者住院費用顯著高于其他出院結局患者的住院費用,究其原因與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特性有關,老年人群由于機體各系統功能退化、并發癥多,康復能力弱,救治所需時間更長,故費用更高〔5〕。⑤付費方式中社保支出相對較大,但自費人數較多,雖然花費比社保和公費少,但是證明醫療付費方式還存在弊端〔6〕。
由于老年人群特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影響住院費用的因素有別于其他年齡段人群。因此,在老年消化道腫瘤住院費用的控制上,應針對老年人群的特殊性,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縮短住院日,對于家人及護理人員而言,關注患病老人心理及生理健康,合理護理,從而達到控制老年消化道腫瘤住院費用的目的。
1 馬 莉,陳學忠,劉元強,等.蘭州市四種常見老年癌癥直接經濟負擔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7):3352-4.
2 黃成禮,龐麗華.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資源配置的影響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1;17(2):33-4.
3 張文彤.SPSS統計分析教程(高級篇)〔M〕.北京: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2:77-9.
4 林 瑄,洪春燕.運用灰色關聯分析影響醫院業務收入的主要因素〔J〕.中國衛生統計,2012;29(2):254-5.
5 胡星蘭.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圍手術期中西醫結合護理59例〔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7):1802-3.
6 葛 煦.住院醫保和自費患者醫療費用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0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