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竹,王寬明
(貴州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貴州貴陽550001)
說課就是教師在備課基礎上,在上課前向領導或者同行闡述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1],說課的核心是說理,說情。20世紀90年代后,說課開始逐漸成為我國中小學教學研究的主要組織形式,并被教育界公認為是教師之間最佳的教學研討方式。實踐證明,說課是使教師走上“教學研究”道路的有效途徑。[2]近年來,說課又成為組織教學比賽、教師招聘以及教研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自說課問世以來,教育界對“說課”的研究從未間斷,其中包括了一些頗有見解的文章,這些研究成果呈現在各個教育、教學研究的期刊上。
本文主要針對課改以后最近十年(2005—2014年)有關中小學說課的文章進行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針對論文的數量、論文發表的期刊和說課內容等方面,在此基礎上進行回顧、總結和反思,是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元”概念產生于對內省法的自我證明悖論的哲學思考,作為中小學說課的元研究,目的是對中小學說課活動和中小學說課研究進行反思,進而推動中小學說課研究的良性發展。
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文獻計量學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并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征和規律的一門學科”;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引進量的概念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進一步揭示文獻情報的體系結構和數量變化規律”。[3]
研究以“中國知網”(2005—2014年)收錄的文章為數據來源,以“說課”“小學說課”“初中說課”“高中說課”或者“中學說課”作為檢索篇名。在文獻庫中的所有期刊中共檢索到3576篇文章,經過剔除與研究無關和相關度小的文章,最終篩選出196篇文章作為研究樣本,使用Excel2003處理有關數據。研究通過文獻計量法試圖從科研文獻產出的角度揭示2005—2014年期間,我國中小學說課研究中所出現的說課實踐問題,以及研究的特征和發展狀況。
學者對于一個領域的關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發表文章的數量體現出來。本文將2005—2014年CNKI期刊庫中有關于中小學說課的文章的發表時間進行了統計,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從2005年到2014年這十年中,關于中小學說課的論文的載文數量呈現上升趨勢。可見,說課在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及其受關注程度有所提高。
通過對篩選出的196篇有關中小學說課研究的論文進行仔細研習,發現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維度:說課的程序性、具體內容的說課、說課的反思以及說課的評價研究。研究通過分類旨在進一步探究說課在不同方面的研究狀況。每個維度的論文發表的數量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在2005—2014年間關于中小學具體教學內容的說課研究和說課的程序性研究占據了相關發表論文的近82%,其中關于說課的程序性研究主要是關于說課的步驟和要點方面的論述。
說課是教育實踐中常用的方式,但是一線的教師對于說課的研究難以上升到理論層面。研究以“說課”為關鍵詞在CNKI碩博論文庫中進行檢索,檢索結果有26篇論文,經過剔除與說課相關度小的論文,近10年來有關說課的碩士論文有19篇,其中2008年3篇,2011年4篇,其余年份1-2篇。
中小學教師是身處教育教學最前線的工作者,是教育教學的實踐先鋒;而高校的教師以及研究生是身處中小學教學后方的強有力支撐,他們憑借著對較深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掌握而對中小學說課進行研究,最終由一線教師付諸教學實踐中。所以,高校的教師群體對中小學說課的研究也決定著說課能否取得進一步的發展。表2表明,說課的高層次研究還有進一步開發的空間。

圖1 2005-2014年發表的關于中小學說課的論文數量

表1 關于中小學說課四個維度的論文發表數量

表2 中小學說課研究方法使用情況
研究方法是由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而來,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4]一般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實驗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理論研究法等。在本次的研究樣本中大體涉及三種研究方法,其使用情況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研究樣本中主要運用的是經驗總結,其次是個案研究。作為科學研究來說,研究方法的局限會影響到科學研究的價值,并且大部分的研究建立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之上,缺乏對研究對象的深度的認識與探索,這就使得關于中小學說課的研究難以有進一步的發展和突破。
說課是中小學教師由實踐型走向研究型的重要通道,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從而促使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實,進而放大課堂教學的功效。經過對近10年的中小學說課論文的研究,發現其具有以下特點:
從說課的出現,到今天的發展,教育工作者對說課的研究一直進行著探索。從本次研究來看,說課研究的橫向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說課本身所包含的內容而言,說課的內容有所增加。由最初的“1.說教材,2.說教法,3.說學法,4.說教學過程”四個步驟發展到“1.說教材,2.說教學目標,3.說教學方法和手段,4.說學習方法,5.說教學程序,6.說板書設計,7.說習題設計,8.說課后反思”[5]等更多的關注點。說課內容的拓展,表現了說課開始關注教師從開始備課到結束講課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對說課的精心設計可以使教師較為準確地對教學效果進行預測和掌控。二是對說課研究的角度發展為多維。說課興起之初,教師們就開始對說課的內容、說課步驟以及針對具體的說課進行探索研究,并在各教育期刊、高校學報上大量發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說課都具有實效性,由此提出怎樣的說課才可以稱得上合理的、科學的,開始了關于說課反思和說課評價的研究。
關于說課的研究從內容、步驟上已經難以促進說課的進一步發展,學者們開始在說課研究的深度上努力提高研究的標準。在說課研究的縱向角度上,說課研究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說課之技→說課之藝→說課之道
事物發生初期,人們的探索都是建立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之上,探索事物的表面現象,學者對說課的探索也是符合事物的普遍發展規律的[6]。通過說課的進一步實踐,學者對說課的研究不是僅局限于說課內容、說課步驟的淺層研究,而是追求說課之美,對說課進行藝術層面上的建構。通過進一步的實踐來探究說課內部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從而把握說課規律,即說課之道。隨著說課的研究的發展,學者們開始探索說課中關于理解教材能力的提升、教法和學法的實際應用性、習題的設置的科學性、說課內容之間的連貫性和合理性等。[7]
例如:初探小學數學說課藝術——“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例談[8]中提到:
在教學中,創設多種情境,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安排學生在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通過觀察,抽象出題目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用口算解決相應的問題,練習中借助卡通人物形象,貫穿練習過程的主線,促使學生自始至終保持高漲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在說教法中,只簡單地說運用“演示法”進行教學是不達標的,而是要把如何運用這個教學方法以及為什么運用這個教學方法進行詳細的說明。
通過對本次研究樣本進行分析,呈現出關于說課的研究具有趨同度高的特點[9],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研究的問題的相似度高。比如說課的內容和步驟在眾多教師中似乎已經形成固定的格式,在早年的研究中也對說課的內容和步驟進行了研究,但是在其后的每一年中都有大量的論文就這兩方面進行論述,有些文章只是換個說法論述前人的觀點,并無創新。二是各學科的說課研究呈現同質化。在中小學現行的國家課程中,共分為12門類,各科目之間相對獨立,各具特點,本研究卻發現所有科目關于“說課”的研究近乎相同,在學科個案研究或整體研究中鮮有體現出學科特點。
如果說課研究都指向相似的問題,那么很難使得說課的發展有所突破。所以,說課研究尚需研究者放寬視野,針對本學科內容進行多方位考量。
說課是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教師僅僅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感性認知很難在教學中有所突破。而教育學、心理學是選擇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良好依據,但是,對教育學、心理學的認識僅僅一知半解是難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的,在本次研究樣本中發現,教師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的儲備是不足的,因此在說課的研究中不能明確地闡述選擇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使得說課難有說服力。
教師的基本知識除了深刻的政治理念、廣博的文化素養、精深的學科知識外,大量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是教師知識素養中必不可少的,擁有了這些知識,可以使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切實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來考量。
總體而言,關于中小學說課的研究呈現出的是蒸蒸日上的發展狀態,這其中包含了身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自身發展的需求和教育研究在領域、方法、內容等方面的不斷豐富和發展。雖然,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中小學說課展現出來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我們應該在保持中小學說課優勢發展的同時,發揮教師集體的智慧,不斷改進和優化中小學說課。▲
[1]吳森.什么是說課及怎樣說課[J].教育教學論壇,2011(5):215.
[2]沈南山.數學說課:理論樣態、價值取向與建設策略[J].巢湖學院學報,2006(6):91-95.
[3]維林金.中小學數學的現代基礎[M].韓啟發,顧高期,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4]江芳,王國英.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楊立巖.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說課[J].成才之路,2011(12):63.
[6]蔣顯榮,許康初.規律的決定因素與事物的發展趨勢[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0):674-676.
[7]梨萬明.新課改下中學歷史“說課活動”評價標準探討——以“英國的制度創新一課為例”[J].群文天地,2011(11):290-291.
[8]陳文麗.初探小學數學說課藝術——“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例談[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0):108.
[9]王寬明.夏小剛.關于數學教育研究的元研究——基于2005—2009年中國期刊網數據的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1(4):78-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