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莉
(華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新型城鎮化是指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統籌兼顧為原則,實現三個協調的城鎮化: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的協調,實現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的協調,實現城鎮人口聚集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協調[1]。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近年來,河北省城鎮化水平有了顯著的增長,但總體水平在全國仍比較落后。
2000年之后,河北省的城鎮化建設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城鎮化速度高速增長,兩者的差距逐漸縮小,到2009年底,河北省城鎮化水平與全國的差距達到最小,為2.86個百分點,2012年河北省城鎮化率達到46.8%,2013年達到48%,2014年達到49.3%,城鎮化率逐年穩步提高。但總體水平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適應。
1.地處燕趙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河北省雄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主要表現為五多:一是遺址文物多。當前,河北省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70處,其中國家級168處,世界文化遺產3項,均位居全國前列。二是名城名鎮名村多。河北省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2個。三是名人名士多。河北省歷史文化名人資源非常豐富,其中有很多甚至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如荀況、董仲舒、劉備、祖沖之、趙匡胤、郭守敬、關漢卿、曹雪芹、張之洞、李大釗等就被河北省社會各界公選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河北十大名人”。四是歷史故事多。河北省歷史上曾發生過一系列重大事件,給后人留下了大量歷史傳說和成語典故,這些均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著名歷史文化資源。五是民俗藝術多。河北省具有豐厚的民俗藝術積淀。目前,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17個,總數居全國第二。[1]
新型城鎮化強調要提升城鎮化的質量,科學的發展人文主義的新型城鎮,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發展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基礎。
2.區位優勢。河北省緊鄰北京、天津兩大發達城市,周邊公路、鐵路交通網絡發達,具有6大跨省市綜合運輸通道,使河北省在全國及區域客貨交流中的通道和樞紐作用日益顯著,且河北省具有秦皇島港、黃驊港、京唐港和曹妃甸港四大港口,承接水上運輸的重要樞紐,河北省得交通網絡基本已經覆蓋陸、海、空。交通運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是建設新型城鎮化的有力保障。
1.城鎮化水平發展不平衡。河北省城鎮化水平偏低,全省各市發展水平極不平衡,2014年,唐山市城鎮化率最高達到56.21%,其次為石家莊56.17%,廊坊53%,秦皇島52.02%,張家口50.1%,邯鄲49.13%,滄州46.21%,邢臺45.43%,承德44.5%,保定44.11%,衡水44.14%,與全省平均水平比較,唐山、秦皇島、石家莊、廊坊、張家口5市高于全省,其他6市低于全省。區域發展不平衡,且城鎮化水平低的城市較多,影響全省城鎮化發展。
2.產業支撐不足。產業結構不協調,第三產業發展緩慢,2014年河北省第三產業占全省37.2%,較上年增長9.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將近9個百分點,且產業發展嚴重畸形,限制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不能滿足人們較高生活質量的要求。此外,由于產業支撐,基本的保障不足,導致河北省在吸引高科技、高利潤產業方面,在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所需要的技術、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吸引力方面都處于不利地位。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已經被確定為國家戰略,其發展戰略的重點是實現城市定位明確,功能互補產業互通,基礎設施交通體系的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保可持續發展、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京津冀地區各行業聯系將更加緊密,城市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河北省城新型鎮化建設也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
1.資源嚴重短缺。河北省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河北省礦產資源總量相對較多,但是人均資源量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六十,單位國土面積平均占有率只有全國的百分之三十,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資源如鐵礦石、原煤等資源短缺。并且,河北省水資源量極其短缺,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10%。
2.城鎮化管理水平低。不能夠真正理解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管理水平較低,許多傳統的工作思維定勢仍普遍存在,使其思維方式與知識體系不能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如重投資輕環保,重經濟輕社會,重土地輕人口等,缺乏對城鎮化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錯誤的以為城鎮化就是城鎮的物質建設,規劃和布局缺乏長遠目標;城市管理職能相混淆,分工不明確,效率低下,各種“城市病”依然存在。
一是全面、深入理解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現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識結構等等的現代化。不能片面的理解為空間上的一體化,認為把原來屬于鄉村的地域劃入城鎮空間即是城鎮化,導致“偽城鎮化”、“半城鎮化”和“空心城市化”現象突出,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城市病”依然存在。
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增強產業承載能力。產業結構優化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是提高產業發展,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的重要手段。優先發展工業,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和現代化,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生態化和科技化“四化”發展。重點提高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增強城市的內在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大城市發展對新型城鎮化的牽引作用。
三是發展集群經濟,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集群經濟,可以形成環首都城市群,以線為主、點面結合,發揮保定、廊坊、承德、張家口臨近首都的區位優勢,增強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和區域發展協調能力;以冀中南城市群以點為主、線面配合,繼續強化石家莊的龍頭地位,以衡水、邢臺、邯鄲為主體,抓住冀中南地區作為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開發區域的機遇,充分發揮交通和資源優勢,合理確定城市職能分工,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發展以秦皇島、唐山、滄州市沿海城市為主體,充分發揮四大港口的重要出海口的優勢,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形成港口、產業、港城互動發展的新格局。
[1]楊麗華.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