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來
(江蘇省海安高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所,江蘇 南通 226600)
1951年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將城鎮機關事業單位之外的所有企業職工囊括,計劃經濟時期的“國家—單位”社會保障體制開始建立。此后幾年,中國相繼出臺退休、醫療、五保戶等制度,用以完善城鎮職工在社會保障的各個方面,到1956年,中國基本確立了建立在“單位體制”上的“低工資高福利”保障體系。單位成了職工享受所有福利保障的具體實施者,職工的生老病死各種費用全部由財政和企業負擔。在此后的30年中,盡管極少數地區在養老和醫療方面進行了探索,但以單位為重心的格局一直沒有被觸動。從勞動關系與社會保障互動視角來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勞動者與企業的關系是國家與主人翁的關系,有了勞動關系就擁有高福利的社會保障。這一體制下的勞動關系較為穩定和諧,勞動者平等享有社會保障權益。
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變革動搖了計劃經濟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20世紀80年代末,原有的社會保障體系難以支撐,與此同時,企業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是勞動關系主體呈現多元化,職工與企業實行雙向選擇,勞動者流動性增大;二是勞動關系形態多樣化,很多勞動者從公有制中脫離出來成為私營和個體經濟的雇傭者。勞動關系的深刻變化打破了“國家-單位”社會保障體制,與勞動關系捆綁在一起的社會保障制度隨著部分勞動者進入非公有制企業而自然消亡。在公有制之外的勞動關系中,勞動關系與社會保障出現了分離,即有事實的勞動關系而享受不到相應的社會保障。可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企業乃至機關事業單位勞動關系的變革,我國社會保障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亟須建立與市場經濟勞動關系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框架。首先,社會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參保人數和基金收入不斷增加。其次,救助勞動者范圍不斷擴大,供養和補助標準持續提高。再次,社會福利事業在突破中發展。全國大部分縣(市)建立了高齡生活補貼制度,以家庭為基礎、村居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格局基本形成。最后,擁軍優撫安置工作扎實推進。為了維護特殊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權益,國家大幅提高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推動了傷病殘退役軍人接收安置工作。
盡管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但社會保障制度仍存在諸多問題,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權益有待加強。一是,社會保險尚未實現全覆蓋,相當數量的勞動者未被納入到社會保障范圍之內。二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不統一導致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的不平等。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使得社會保障制度也呈現明顯的二元性,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差異較大,這不僅導致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缺失,阻礙了勞動力自由流動,而且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加重了社會保障待遇不公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三是,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各層次之間缺乏有機銜接,部分勞動者長期被排斥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出現了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的缺失。另外,由于各支柱缺乏統籌協調,企業年金市場發展長期滯后,引入企業年金制度的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的比例很少。四是,靈活勞動關系下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存在事實難題。盡管《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對勞動者跨地區流動時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作了相關規定,但就業人員特別是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難題仍需更為細致的操作規程加以解決。
從歷史上來看,社會保障制度是為緩解緊張的勞動關系而出現的。國家通過強制力要求勞資雙方共同出資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勞資關系由此得到極大改觀。社會救助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其與社會福利都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弱勢群體的特殊關照,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由于其地位上的重要性和覆蓋面上的廣泛性,再加之在一定程度體現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從微觀上會對勞動關系產生巨大的影響。
老無依靠、疾病、失業、工傷和生育風險是勞動者面臨的重要風險,也是處理勞動關系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國家—單位”社會保障制度為國有部門勞動者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存在覆蓋范圍小、國家和單位包攬過多、社會化程度低等缺陷,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非公有制經濟從業的勞動者,幾乎沒有社會保障,勞動關系因此受到影響。目前,我國很多的勞動爭議都與社會保障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工傷、醫療等問題更是引發了大量的勞動糾紛。由于社保條款都是要在勞動合同中載明的,所以社會保險基本是與勞動關系捆綁在一起的。這樣,在社會保險上出現的問題很多都被轉嫁給勞動關系來消化。可以看出,在多維的勞動關系中,社會保險是重要的一維,通過對社會保險的規范實現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同時通過良好的勞動關系使社會保險不斷提高標準和覆蓋率。
勞動者社會保障的缺失不利于勞動關系的建立與穩定,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對老年生活和疾病風險的擔憂,使得勞動者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中去,不利于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一方面不能保障勞動者的基本需求,會阻礙勞動力的市場供給,并阻礙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引發社會動蕩,不利于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與勞動關系的聯系更為緊密。對企業來說,能否處理好這三種社會保險將直接影響到勞動關系的穩定,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是不承認有失業現象的。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逐步開始正視現實,實事求是地對待失業問題。通過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可以妥善處理好企業和員工勞動關系的解除過程,實現平穩過渡,還能促進新的勞動關系的積極建立,從而更好地維護正常勞動關系的和諧與穩定。工傷是當前勞動關系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許多勞資糾紛的觸發點。工傷保險恰恰能在其中發揮其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使勞動關系得到良好的維護。從實踐上看,參加了工傷保險的各類企業一旦發生工傷事故,如果有完善的工傷鑒定和保險待遇支付規定,企業和員工的利益能得到很好的協調。這幾方面都使參保企業的勞動關系更加穩定。而對女職工的生育風險保障,不僅關系到女性勞動者的身心健康,而且在維護女職工的勞動關系穩定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在逐漸完善,是立足于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義務基礎之上的制度體系。因此在企業勞動關系和諧與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們對此必須有辯證和清醒的認識。一方面,和諧的勞動關系是建立一個穩定健康運行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企業的勞動關系緊張,就容易發生員工社會保險缺失,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況。如果整個社會的勞動關系基礎不牢,勞動者長期處于弱勢的地位,社會群體之間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與否直接反映了勞動關系的穩定性程度。從短期看,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給勞動者的基本公平感帶來重要的影響,從而制約勞動關系的和諧與穩定。從長期看,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將降低就業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形成社會宏觀層面上勞動關系不穩定的重大缺陷,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
[1]劉燕生.勞動者社會保障[M].法律出版社,2004.
[2]孟剛.勞動權益保障[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鄭功成.農民工的權益與社會保障[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8).
[4]顏少君.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與勞動者權益保護[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