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智
(西京學院會計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3)
榆林市農村信用社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是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的合作金融組織。
榆林市現有府谷、榆陽、橫山和靖邊4個農村合作銀行,定邊、子洲、綏德、米脂、吳堡、清澗、佳縣7個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構成,機構網點遍布城鄉,有網點327個,職工2180人,是全市金融系統機構網點、從業人員最多的一家金融機構,承擔著全市300余萬城鄉居民的金融服務的重任。近年來,榆林市農村信用社以求真務實、創新固本、科學發展為指導,以立足“三農”、面向基層、服務社會為宗旨,勵精圖治、不辱使命,經營管理日趨規范,業務發展突飛猛進,經營效益連年名列全省前茅,受到了上級管理部門的表彰獎勵和當地黨政的充分肯定。
截止2010年6月末,各項存款余額353.61億元,占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份額的27.91%,位居第一。各項貸款余額247.60億元,較年初增加53.92億元,增長27.84%,占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份額的31.23%,增量占全市金融機構的42.74%,均位居第一。其中,農業貸款余額225.27億元,較年初增加55.33億元,占全市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份額的98%;不良貸款實現了雙降目標。體現了全市農村合機構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務三農”的宗旨和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全市農合機構實現財務收入14.76億元,12個縣實現賬面利潤9.98億元,創歷史新高。
榆林市綜合業務網絡系統已全面啟動運行,全市范圍內通存通兌、匯劃資金實時到賬,并推出了富秦卡業務和農民工卡業務,極大的滿足了廣大客戶在票據承兌、貼現、代收代付、代理保險、保險箱租賃等業務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成為了榆林市新的業務增長點。
擁有了良好的信用環境,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活動才能健康、有效的運行,整個社會的經濟也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良好的信用環境是農村信用社經營活動的重要保障。近些年來,社會的現代化程度整體都在不斷的提高,在社會市場經濟的沖擊之下傳統的信用觀念卻遲遲不前,這對農村信用社的發展造成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比如,部分貸戶的誠實守信意識淡化,尋找各種理由來躲避債務,能拖就拖,能賴就賴,再加上部分企業經營以關停、破產等形式逃避債務,這就給信用社的貸款回收工作帶來很大的阻力。
在不以借款人的財務狀況、經營情況、擔保能力以及真實還款能力來做為貸款的必備條件的情況下,信用社出現了“隨還隨貸”的現象,即以還款作為再次貸款的條件。這種“隨還隨貸”現象大幅度的增加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
從2001年以來,只要能完成不良貸款的雙降任務,部分信用社貸款就采取借新還舊的方式進行收回。然而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信貸管理的有關規定,而且不能真實的反映報告期信貸資產質量,還對管理層的正常決策產生誤導作用,進而影響到整個信貸工作的開展。部分借款人想盡辦法滿足農村信用社再次貸款的條件,貸出新貸款來還舊貸款,從而達到長期占用資金的目的。也有部分農村信用社也把“隨還隨貸”作為消化不良貸款的主要手段,這樣往往造成信貸資金的虛假循環,并且嚴重掩蓋了不良貸款的真實情況。
擔保貸款按擔保的方式可以分為保證貸款、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擔保貸款目前在農村信用社發放的貸款中占主導地位,而且擔保方式中以保證居多,所以擔保貸款的風險防范必須進一步加強。但是由于保證貸款的程序相對與其他擔保方式更為簡單、方便,這就使不少人鉆了空子,比如,某些信貸人員對擔保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沒有責任心,他們便假借貸款之機,吃喝卡要,明明知道是關系人保證貸款,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把它當成了一種貸款過程中必須要走的形式,完全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這就出現了丈夫貸款,其妻子或者其他的親屬作為保證人的不正常現象。還有一些社會公認的有威望的人,便成了很受歡迎的保證人,即多項貸款的保證人來自與同一人等等的現象,使擔保流于形式,形成潛在的風險。
信貸管理人員需要參與信貸制度的設立、制定以及信貸措施的執行。但是當前從事榆林農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員并不能滿足信貸管理的職業需求,其綜合素質比較低,根本無法勝任信貸風險管理的工作。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數據來看,榆林農村信用社的信貸從業人員中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沒有學習過全面綜合的信貸行業知識,其業務知識大多來源于學習上級文件或者從實踐中獲得的,其專業知識水平、分析判斷能力遠不能滿足于信貸行業的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其中一部分信貸人員存在著職業責任心不強,在實施信貸發放過程中不能嚴格遵守信貸行業的從業守則,不能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造成對部分客戶的資格審查不全不實,搞形式主義,甚至還有以職務之便謀私利的行為,為他人介紹引薦,使信貸收款的難度增大,嚴重損害制約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發展。
地方政府應該把農村信用社視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使用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并幫助農村信用社化解風險,實現綠色發展,而不要過多干預信用社的業務。地方政府應當在政策上給予榆林農村信用社優惠,工作上積極鼓勵并引導信用社為“三農”服務,加強對農村信用社的宏觀性指導,充分意識到農村信用社為地方經濟發展的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榆林又是屬于欠發達地區,政策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政府要建立可持續、足夠長效的政策扶持機制,為農村信用社盡所能的提供財政、實惠的稅收和一些資金上的扶持政策,并能夠幫助信用社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可以將其他金融風險,間接轉向或轉嫁于信用社。
農村信用社經營的是信用,所以應該明白,信用社最根本的地方在農村,為“三農”服務是根本宗旨,如果想要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做好經營,最明了的路徑就是將服務面向農民。所以,農村信用社要依照農村經濟形勢的發展,適當加大支農的力度,按批增加農戶貸款,重點滿足農民生活、生產等方面的合理資金需求。農民最重要的是有“信用”做抵押,不需要其他實物抵押,并能按期返還,信用社就應酌情給他們放貸。
加強誠信方面的教育,增強大多數最好是全體農民的信用觀念。誠實守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把誠信教育作為農村精神文明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而且要采取必要且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農村開展創建信用教育活動活動,有利于提升農民的信用意識,也使廣大農民能夠深刻認識到“講信用”不僅僅是做人之本,更是一筆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必須好好的珍惜。
完善和落實貸款風險責任制,建立信貸崗位責任制,在貸款發放上,堅決取消信用社主任一人獨裁決策行為,實行集體決策審批的辦法;在貸款的檢測管理上,實施問責制,誰發放,誰管理,誰調查,誰承擔,權責相結合的三查責任人臺賬管理,實施臺賬管理旨在對形成的沉淀貸款按責任人設立清收臺賬,與經濟利益掛鉤催收;提高抵押、擔保貸款的比重,減少信用放貸,合理完善抵押、擔保的手續,對于抵押貸款,要加強對其的管理和評估,所以實行貸款擔保抵押,是抵償彌補貸款風險的有效方法。
榆林農村信用社的領導層對信貸人員素質建設的重視遠遠不夠,信用社社領導應該轉變思想觀念,首先需要選拔和培訓具有淵博知識、品德素質高、業務精的信貸人員加入到信貸隊伍中,如果現有的人員還是無法滿足信貸隊伍的建設,便可以在社會上招聘擁有較高素質、愿意為農村信用社信貸工作獻身的人才加入信貸隊伍中。其次,加強對信貸人員隊伍的培訓,既要加強信貸人員隊伍業務技能的培訓,還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鍛煉和培訓,使信貸人員熟知法律訴訟知識,使信貸業務人員的工作能力更加扎實,最后通過以老帶新的方法來快速提高新進信貸隊伍人員的技能。企業的未來發展,人才是關鍵,全面提高人員素質對企業未來競爭具有重要意義。
[1]朱明文.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
[2]張嘉誠.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法律防范[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