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星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對河南省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有利有弊,一方面它起到了幫助河南省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成為發達國家維護其自身利益的犧牲品。所以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否定其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也要防范其對河南省農產品出口的阻礙作用,積極采取措施,維護河南省農產品生產企業的利益。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河南省農業國際化戰略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并相繼出臺一系列提升農產品貿易整體競爭力的舉措。國際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已經形成拉動農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的“倒逼”機制。河南省的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連續14年遞減,相對而言,園林水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卻連續14年遞增的狀況說明了產業結構的“倒逼”機制已經顯現成效。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給了河南省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更多走向
國際市場的機會,為省內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大的環境條件。企業“走出去”才能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搶得先機,在國際市場的檢驗下快速成長,河南省知名食品農產品生產企業如雙匯、三全、思念等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市場遍及歐美等發達國家,并分別在國內外掛牌上市,2013年,雙匯控股母公司萬洲國際成功并購美國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成為擁有100多家子公司、12萬名員工、生產基地遍布歐美亞三大洲十幾個國家的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使雙匯品牌走出了國門,邁向了世界。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河南省的產業結構,推動了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綠色產業的興起,尤其是在農業生產方面的“綠色化”。2015年,中國生態聯盟和河南省綠色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聯合舉辦主題發布會,研究制定新時期的河南省綠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方向,并達成了綠色化高效養殖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共識,推動了河南省綠色產業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不僅使河南省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可以進入國際市場,也使得外來企業可以平等地進入國內市場,擠占了河南省農產品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加入WTO以后,尤其是2009年以后,我國主要進口食品類貨物金額增長迅速。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河南省農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在國際市場上由于河南省農產品安全標準不高,加上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農產品進行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河南省農產品的形象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并放大了省內企業在安全標準執行不嚴格方面的劣勢,對后來者進入國際市場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并會喪失一定的話語權和規則的制定權,在國際交易中處于被動局面。
近年來國際社會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呈上升趨勢,中國遭受貿易摩擦甚至成為一種新的常態,其中針對農產品貿易領域的摩擦更是不在少數。由于河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貿易摩擦發生后,大多數企業沒有很好的應對方法和手段,甚至是貿易摩擦發生后,企業有膽怯心理,最終被迫接受出口苛刻條件甚至是退出出口地市場,大大消耗了企業實力。
經濟全球化既然是把雙刃劍,那就應該趨利避害。針對河南省農產品出口中存在的問題,改善其貿易現狀應從政府、行業和企業三方面著手,多管齊下,共同發力。
第一,政府方面應該著手制定既符合實際情況又能達到國際水平的行業標準,合理引導農民在果蔬類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對化肥、農藥和在禽畜類肉制品生產過程中對添加劑和抗生素類藥品的使用。加大對科研開發的支持力度,使科研項目多向農業方面傾斜,并加強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使之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加強對農民和企業的資金和技術支持能夠使農民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組織生產,高效地利用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并增強對天氣、病蟲害等不可控因素的應對能力,從而減少農民的生產損失,有利于提高其生產積極性。
第二,加強行業協會建設,使行業協會成為企業利益的代言人和堅強后盾,能夠形成發展合力,在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等貿易保護主義時幫助企業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并做好相應準備。
加強行業監督是提高風險意識的體現,防范于未然,能夠將很多問題消滅于萌芽狀態。加強同主要目標出口國的行業交流,積極研究其主要技術標準和市場需求,為省內企業更好地占領國外市場打下基礎。
第三,企業應該提高品牌意識、出口意識和風險意識。打造出品牌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擁有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從而增強企業實力,為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創造更廣闊的平臺。與此同時,注意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和加強校企聯合人才培養,使企業發展更能適應新時期的對外出口貿易情況。
[1]魏向杰.中國農產品貿易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8-42.
[1]陳韻輝.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分析及我國的應對措施[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9:35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