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可
炎夏午后,在小清新的休閑廳喝一杯冰咖啡,與志趣相投的同齡人來一次思想的碰撞,小憩片刻,再帶著夢想各自奔忙……在廣漢高新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
作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搭建院、校、企、園四方共建共享的產業孵化平臺體系,為在孵企業盡可能提供舒適的創業環境,以及貼心的政策服務,已經成為該中心的常態。這也是廣漢高新區在探索全省產業園區黨建工作試點中引以為傲之處。
搭建大學生創業平臺
走進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展示中心、多功能會議室、培訓中心、活動室、文化交流休閑吧、公共食堂、停車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加上配備的道路監控、公用電話、極速光纖和人才公寓,儼然一個大型社區。
“在孵化器里,你只需要全力創業,其他的就交給我們。”廣漢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任建平介紹,服務中心目前擁有石油天然氣裝備、通用航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五大產業方向的在孵企業108家,其中有大學生創業企業(項目)18家。孵化器在人才培育,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進行了探索。在三年孵化期內,他們不但能獲得資金上的扶持與優惠,更能享受高新區搭建的院、校、企、園四方合作發展平臺。目前,孵化器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知名高校共建產學研基地,并依托省內多家院校科教資源,共建大學生實習就業基地,開通了大學生創業綠色通道。
孵化器還成立了“大學生人才聯盟”,開展“創客微故事”、“創業T型臺”等系列活動,并引進創投公司參與,提供場地、導師、金融等項目扶持。針對創業期沒有專業力量進行的創業輔導、企業診斷、市場營銷、投資融資、對外合作、法律咨詢等,提供相關幫助。
在“引領大眾創業,助推萬眾創新”的理念下,大學生可以得到實習鍛煉的機會,積累工作經驗,為正式就業打下鋪墊;企業通過引進大學生實習和就業,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缺口問題;同時,也為地方區域發展輸送了新鮮血液,提升了園區科技創新活力。
“孵化器為我們廣通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創業和交流平臺,得到實際鍛煉的機會并積累了許多經驗,避免了盲目創業。在企業得到孵化的同時,也讓我們這些有創業激情的人也得到了‘孵化。”大學生創業者劉宇肯定地說。
給力小微企業發展
“物盡其用才能提升服務的‘附加值,讓孵化器發揮最大作用。”在任建平看來,服務可大可小,幫人才公寓打理衛生是服務,為企業招商引資也是服務。廣受孵化企業認可的,是服務中心規范、負責的態度。
這源于廣漢高新區在黨建試點探索中,建立的一套有效發展運行構架,為確保試點工作的推進,建立了以園區黨工委為主體,組織、經信、科技等部門參與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具體實施,園區黨工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園區分管黨工委委員是具體責任人,其他小組成員落實“一崗雙責”。
目前,中心有7名專職管理人員,5個內設機構,并設有油氣專利聯盟、產業聯盟服務辦公室、創業導師服務辦公室及公共檢驗檢測服務辦公室等衍生服務辦公室,引駐各類中介機構10家。服務中心還與中石油下屬采氣院、鉆采院、安檢院以及上之登、福立盟、中科達等院所企業共建技術服務平臺;與德陽質檢所共建技術標準查詢平臺。為規范制度體系,服務中心先后制定了中心管理辦法、員工守則等9項內部管理制度,種子資金管理辦法、入駐企業安全管理制度等16項服務管理制度。
在整套體系運作與監督下,所有入駐企業都有專人對接,為企業提供資金、市場、技術、培訓、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還有創業導師對企業進行專業指導,并提供注冊手續辦理、咨詢代理、資金保障、人才服務、產品檢測、創業促進、文化創意等服務。
80后創業青年李成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他與兩個同伴在2009年開始創業之路,飽嘗了創業的艱辛與磨難,自2012年與高新區建立了聯系后,園區在政策扶持與資金項目等方面,對他們給予了極大幫助,“2014年初孵化器正式成立,我們第一個搬了進來。”李成說,孵化器不僅是溫床,更是助推器,能幫助他們這樣默默無聞的小微企業逐漸打響知名度。
“公司以前規模小,沒名氣,想招聘一個大學生很難,即使來了也留不住。”如今,李成三人創建的東宇公司已經有45名員工,其中不乏碩士研究生,就在采訪當天,李成剛從招聘現場回到公司,“投簡歷的人很多,我們接下來要認真篩選。”從無人可招到擇人而用,發生在東宇公司身上的變化,也許能說明孵化器對創業階段的小微企業的重要意義。
體驗有溫度的孵化
如果說對創業者無條件的支持是孵化器的職責,那么為高新區留住人才便是孵化器的使命。廣漢先后制定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目前,廣漢高新區擁有碩博人才621人,國家和省級專家、學術帶頭人20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9人,研發、工程技術人員占到總從業人員比重的22.5%。“借力此次全省產業園區黨建工作試點,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產業園區人才隊伍建設和院校企園共建共享產業孵化平臺體系的完善,深化與成都等地的大專院校對接,同時利用好各項引智平臺,力爭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廣漢落戶安家。”廣漢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馮世偉表示。
“非親非故,他們還大老遠到機場來迎接,真是太熱心了。”兩個月前入駐的翟立新壓根沒想到,在自己50歲做出的創業決定,讓他與廣漢高新區結下了深厚的情緣。翟立新是青島人,曾是海軍潛艇學院航海觀通系的教員,去年決定離開學院獨自創業,他先后考察了不少城市的高新區,最終選擇在廣漢發展事業。“這里的人都很熱情、樸實,讓人感覺很溫馨,沒有背井離鄉的感覺。”他毅然帶著妻兒來到廣漢,還特意為公司取了跟廣漢有關的名字——漢星航通。
盡管創業剛起步,但對于廣漢高新區來說,翟立新卻是個不能放棄的人才。他正在籌備將自己在軍事領域研發出的技術,運用到民用產品中,這也許意味著,同類產品經他之手后,會創造出更精準、更高效的價值。
據了解,廣漢高新區建立了一系列人才保障機制,在人才引進上“毫不手軟”,特設“人才服務綠卡”,持卡者在科研經費、工作場所、住房、落戶、醫療、子女入學等一系列方面享受便捷服務,構建“政策、服務、生活”三位一體的園區留才體系,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有發展”。
“以后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有需要幫忙的盡管開口,我們隨叫隨到!”任建平沒有一點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的架子,這讓翟立新很感動。對于現狀,他很滿意,“四樓辦公,十樓住家,上下幾層樓多方便啊。窗戶外面還有個新修的幼兒園,我小兒子有地兒讀書了。”
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