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樹景
藝術產品作為特殊商品要進入市場流通并實現自身文化與經濟方面的雙重價值功能。其生產、制作過程同樣要受到市場機制的制約。本文將明清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作為一種典型的藝術產品,分析探討其藝術風格與多樣化消費需求之間的關聯與互動。
一、明清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作為文化產品
明清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是由材質、技法、造型與紋飾共同型構而成的特殊文化藝術產品,其本身除了承擔一定的物質實用功能外,還融攝著時代的社會觀念、宗教信仰及價值理想等精神性內容。從這個層面來講,瓷器裝飾也是科學和藝術結晶而成的工藝美術品,其物質與精神方面的雙重功能使其成為市場上流通的商品,進而促成其文化藝術內蘊的有效傳承與傳播。而其產品風格的形成則與不同階層人們的消費需求關系密切。馬斯洛“人類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們需求的豐富性是造物功能多樣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促進實用向審美轉化的推動力。因而制瓷藝人在設計產品造型與紋飾畫面時,往往與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以及審美喜好緊密結合,以最大程度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二、明清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產品風格與消費需求的關聯互動
首先,由于官窯御廠的設置,以皇帝為代表的宮廷用瓷極力追求高端奢華,促使裝飾技法不斷精進,造型趨于多樣,紋飾內容更是豐富異常,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裝飾藝術風格。明清官窯御瓷還有著“表達禮儀與皇權的神圣價值,以及作為社會關系象征物的價值,即通過宇宙的神圣結構參與社會制度、秩序的不斷重新建構的過程”[1]。而這些創作理念又在無形之中為民窯瓷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技術與藝術上的寶貴資源,進而促成了整個景德鎮瓷器產業的高度繁榮。裝飾技法方面,突破傳統較為單一的釉色裝飾而形成了豐富的顏色釉創新品種;傳統的胎體裝飾進一步精簡并常與顏色釉結合使用;彩繪技法在元青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五彩、斗彩、琺瑯彩、粉彩等發展為瓷器裝飾技法的主流。紋飾方面,作為人們審美理念及價值理想的藝術表現與表達形式,應用于不同社會群體的特定需求,不僅題材內容異常豐富,在紋樣構圖布局與整體藝術風格上也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如文人所用瓷器紋飾充滿文人氣息并與文人畫聯系較為密切;而市民百姓用瓷在紋飾上多與民間版畫、剪紙等相關,注重對吉祥觀念的表達進而充滿了質樸的民間美術格調;外銷瓷為適應海外市場的特殊需求則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紋樣內容與風格。就紋飾題材而言,無論是源自古老民間傳統的并蒂蓮、蝶戀花,還是取材于民間傳說的佛道仙人、戲曲小說還是歷史人物故事、花鳥山水等生命及自然的內容,皆以瓷繪紋飾的形式呈現出來,也都受到儒、釋、道思想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特有文化心理的制約與影響,是以紋樣藝術的形式表達著獨特的中華民族性,其所構建的象征性意義世界可以被廣大民眾所認知并共享,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表達了中國人的幸福觀與價值觀,從而有助于完善和提升人們的智力情感。這些外在的藝術形式背后承載著信仰、審美等內在的傳統文化邏輯,是以物質表象呈現著人們的意義世界,并借助豐厚的文化內蘊發揮多樣性的精神文化功能。
明清瓷器裝飾藝術上所呈現的諸多創新內容,除了受到統治階級意志的影響之外,主要是適應于當時發達的商品經濟而出現的。官窯御廠雖非商品生產,卻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客觀上促進了整個景德鎮瓷器產業的發展。景德鎮民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極力發展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借鑒官窯管理模式以形成產業化的產銷模式,提高整體運行效率;不斷創新生產工藝并對海內外陶瓷市場信息積極做出反應,形成有針對性的產品市場定位。明清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產業以優秀的組織管理資源、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及信息資源為基礎,不斷創新產品種類與藝術風格,提升瓷器裝飾的文化內蘊以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在這里,消費需求乃是促進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產業不斷創新產品風格的動力源泉。唯有如此,才可能在以產品內涵優勢贏得廣大市場的同時,促成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三、結語
明清時期發達的商品經濟為瓷器裝飾藝術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消費習慣及審美需求則又能動地反映到瓷器裝飾藝術產品風格的形成過程當中。明清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產業則基于自身實力、整合文化資源并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產品種類與產量,注重文化內涵的投入以提高產品藝術品味,從而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實用及精神審美需求,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乃至引導著人們生活與思維方式的變遷,并最終促成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事實上,明清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產業中的市場化產品意識及其對消費需求變化的有效關注,對當代文化藝術產業實踐的發展也有著極為寶貴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方李莉.中國陶瓷史[M].濟南:齊魯書社,2013:19.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