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琬
摘要 自從有了糾紛和訴訟,言詞證據就開始在訴訟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言詞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不僅體現了法律對真實性的追求,同時也體現了當代刑事訴訟對公民基本權利的關懷。本文作者結合審查起訴環節的司法實踐,在厘定言詞證據的劃分標準和審查標準的基礎上,提出言詞證據在刑事檢察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分析,以期更好地提高案件質量,促進公正執法。
關鍵詞 言詞證據 證人證言 鑒定意見
一、言詞證據的劃分厘定
在我國,言詞證據是與實物證據相對應的一種證據分類方式,一般認為,言詞證據是指以人的陳述為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言詞證據的內容是陳述人直接或間接感知的與案件有關的事實,通過詢問或訊問取得的陳述,然而陳述又往往固定于筆錄中,如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詢問筆錄,對證人的詢問筆錄,法律規定證人可以提供書面證言,犯罪嫌疑人也可以提供書面供詞,在我國筆錄被歸于言詞證據的范疇。從比較法的視野來看,筆錄在英美法中受到了十分嚴格的限制,這主要歸因于反傳聞規則的作用,相比較而言,大陸法系對筆錄是否允許作為證據限制不如英美法系嚴格,但對筆錄的歸類均納入書證中,因為人的陳述與陳述的保全是兩個不同的事物,尤其是在庭審中對筆錄的調查程序,與對人證的調查程序相比有很大差異。在我國由于傳聞規則的空白,直接言詞原則貫徹不力,筆錄這一言詞證據的載體成為了庭審調查的主要內容,宣讀筆錄成為了主要的證據調查方式,書面庭審取代了言詞審理,成為主要的審判方式。這種變異現象與言詞證據的范圍界定息息相關,按目前的狀況,言詞證據并不等同于人證。
筆者認為界定言詞證據,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考慮:第一,言詞證據必須具有主體,主體應該是能提供事實的自然人;第二,言詞證據的內容應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非無根據的想像;第三,言詞證據是陳述人對所感知的有關案件事實的陳述,言詞證據的本質即是人腦對案件事實的主觀反映。
在下面的行文中,筆者按照目前的通說認為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鑒定意見均屬于言詞證據。
二、言詞證據的審查判斷標準
對言詞證據依何種標準進行審查判斷,理論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應依下列標準進行:
(一)客觀性標準
傳統證據理論認為,證據或是案件事實發生時對客觀外界產生的影響,或是案件事實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留下的影像。盡管這些印象在人腦感知、儲存、再現過程中不可避免打上了人的烙印,摻雜了主觀因素,但這些感知或反映必須以客觀存在的案件事實為基礎,從不同角度來揭示材料與案件事實之間的客觀聯系的。
(二)關聯性標準
在對言詞證據進行審判斷時,應審查其與案件事實有無聯系以及聯系的緊密、強弱程度。在審查判斷時,既不能主觀臆斷,也不能牽強附會。否則一旦處理不慎容易導致冤假錯案。
(三)合法性標準
合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形式合法。其次是來源必須合法,要求言詞證據的出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再次,收集的程序必須合法。
三、言詞證據的審查與運用分析
科學的方法是正確、客觀、全面審查判斷言詞證據的必要保證。只有方法對,效果才能好。因此,對各類言詞證據應以科學的方法進行審查判斷。
(一)對刑事被害人陳述的審查判斷
1、審查判斷被害人的精神狀態。如有的被害人出于對犯罪分子的憤恨,可能會故意夸大犯罪事實和情節,以求嚴懲罪犯;有的被害人受人利誘、威脅而不敢說出事實的真相或先證后翻,例如張某某強奸案,被害人報案后受到嫌疑人家屬利誘,最后翻證,稱二人是自愿發生關系,并非強奸;有的被害人為報復他人而故意編造虛假事實與情節等。因此,必須注意觀察和判斷被害人陳述時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狀態。
2、審查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的關系。一般而言,刑事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素不相識或關系正常,其虛假陳述的可能性較小;相反,如果刑事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利害關系,那么其陳述中出現虛假成份的可能性就較大;如夸大事實情節,加重犯罪嫌疑人罪責,或縮小、隱瞞事實真相,為嫌疑人開脫罪責,因此,對刑事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在案發前的關系應進行審查判斷。
3、審查判斷刑事被害人陳述內容前后是否矛盾,是否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對于刑事被害人陳述內容與案件其他證據存在矛盾的,也應進一步查證,以判明真偽。
(二)對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審查判斷
1、審查嫌疑人供述的內容是否合情理,前后供述是否一致、有無矛盾。如果犯罪嫌疑人所供述的情節不合乎犯罪發生的一般規律,或其供述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時而翻供,則不可輕易相信,貿然使用,必須進一步調查核實,判明真假。
2、審查犯罪嫌疑人供述是在何種情況下提供的,事前有無串供或受外界影響等情況。對于以非法取證手段取得的供述,在審查起訴環節可能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的程序。在王某某等三人盜竊案中,嫌疑人王某某提出在偵查機關辦案中遭受長達30幾個小時的疲勞審訊,提出其供述是非法證據應當予以排除,承辦人經過核實偵查機關的辦案區域使用表發現偵查人員在對其訊問中有保證其休息的記錄,并非其提出的疲勞審訊,并且其供述和其他同案犯的供述、證人證言相互印證,達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起訴標準。
3、對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審查判斷必須結合其他證據進行對比分析。例如黃某某詐騙案,嫌疑人黃某某一直辯解自己不知情,是背后另有主謀指使其實施一系列詐騙行為,而本案的被害人的陳述和其他證人證言、通話記錄等證據能夠相互印證,共同證實黃某某使用假身份證、假行駛證、假車牌從工廠拉取一車鋼材后轉手賣與他人的犯罪事實,最終承辦人將該案起訴至法院。
(三)對證人證言的審查判斷
一般證人與案件的處理結果并無直接聯系,其主觀上提供虛假證言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對證人證言的審查判斷應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證人的作證能力、品格、操行以及與案件的關系、記憶能力、表達能力等等,例如公訴機關辦理的毒品案件中,還要看證言與其他證據相吻合,注意排除證人證言與其他證據之間的矛盾。如張某某販賣毒品案中,公安機關出具的抓獲經過描述為“在犯罪嫌疑人張某某褲兜里搜出一包疑似毒品”而證人證言描述為“從張某某座位下面的地板上查獲一包用塑料袋包裝的疑似毒品”,雖然該矛盾并不影響最終定案,但如果沒有經過補充偵查予以排除,那么在法庭上必定成為被告人、辯護人的口實,使出庭陷于被動。
(四)對鑒定意見的審查判斷
1、審查判斷鑒定過程中的證據鏈條是否完整。從痕跡物證的提取到檢驗的整個證據鏈條上,任何+環節出現差錯,都有可能導致證據鏈條缺損,影響鑒定意見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因此,對鑒定意見進行審查判斷時,應先審查證據鏈條是否完整,如痕跡物證的提取方法、保管方法等是否存在缺失或差錯。
2、審查判斷鑒定機構是否合法。我國實行鑒定機構資格制,只有享有鑒定權的鑒定部門所作的鑒定意見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當法定鑒定機構不能進行鑒定時,才能委托其他具備鑒定條件的部門進行鑒定。因此,應對出示鑒定意見的鑒定機構的鑒定資格進行審查判斷。
3、審查判斷鑒定人的鑒定資格。首先應審查鑒定人是否具備鑒定所需的專業知識。這應從鑒定人的專業職稱、所受的專業教育、從事鑒定工作年限、鑒定案件的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綜合考慮。其次,應考察鑒定人與案件的關系,是否具有法律規定應該回避的情形。
4、審查判斷鑒定條件是否具備、檢驗是否充分、論證是否合理。審查判斷鑒定條件是否具備;檢驗是否充分,應考慮鑒定人使用的檢驗方法是否科學、先進,是否符合標準化方法;論證是否合理,應重點審查鑒定人使用的論據有無科學道理,能否進行合理的解釋。例如在危險駕駛案件中,血液提取、保管、送檢程序是否符合法律、有關規定,如抽取血樣不應采用醇類藥品對皮膚進行消毒、血樣中應添加抗凝劑或使用抗凝管以防止血液凝固;鑒定過程和方法是否符合相關專業的規范要求,如不得使用己被廢止的GA/T105—1995方法進行血液酒精含量鑒定。
5、審查判斷鑒定意見與案件內其他證據是否有矛盾。將鑒定意見與本案之中的其他證據進行印證,看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若兩者之間不存在矛盾,而其他證據確鑿、充分,可以確認鑒定意見的可靠性。反之,若鑒定意見與本案其他證據有矛盾、案件當事人對檢驗方法有爭議、鑒定條件不充分,則應對鑒定意見進行重新復核、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