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熠
摘要 本文根據法條規定論述了關于典權最長期限的限制性規定、定有期限的典權、定有期限的典權的延長、未定有期限的典權、一定期限內不得附絕賣條款的典權問題。
關鍵詞 典權 期限
“典之期限,可分為典權的期限(典期)與回贖權的期限。典權的期限,是阻止出典人回贖典物的期限,在此期限內,出典人的回贖權,不得行使。由此可見,典權的期限與通常所說的權利存續期限有所不同,它以限制出典人回贖典物為目的,于期限屆滿時,出典人方可行使回贖權,但并不因為期限的屆滿,典權就自然歸于消滅,還必須有出典人行使回贖權或者典權人依法取得典物所有權時,典權才歸于消滅。而回贖權的期限指出典人能行使回贖權的法定期間,逾此期限,出典人就喪失了回贖權。
一、典權最長期限的限制性規定
《中華民國民法》第912條規定:典權約定期限不得逾三十年。逾三十年者,縮短為三十年。物權編的立法者鑒于典權束縛所有權的效力很強,如果其存續時間漫無限制,由于權利關系不確定,典權人很可能會只顧眼前利益對典物不作長遠打算不肯多投資本、勞動以求典物改良,于社會而言,在經濟不發達的民國時期,民間資本絕大多數投資于置產,若房地產典權交易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則社會經濟不能長足發展。如果其期限過于短暫,那么典權人又不能充分行使其使用收益的權利,也會影響對典物可做的有益改良。因此立法者對典期的約定限制為30年。
二、定有期限的典權
根據《中華民國民法》的規定,未定有期限的典權,出典人可以隨時以原典價回贖典物,但自出典后經過30年不回贖者,典權人即取得典物所有權,出典人喪失回贖權。
《中華民國民法》雖規定了未定有期限的典權最長期限是30年,但對其最短期限,沒有規定。據此,可以認為,出典哪怕幾個月也是可以的。但是在實踐中,如果時間太短,對于典權人的使用收益權有所損害。筆者認為典權的最短期限應當理解為6個月,因為《中華民國民法》第925條規定:出典人所回贖的典物,如為耕作地,應于收獲季節后次期開始耕作前為之;如為其他不動產,應于回贖前6個月前先行通知典權人。而耕作地的收益,通常每年2次,其典期就應理解為最短6個月,至于其他不動產的回贖,既然必須于回贖前6個月通知,那么其最短期也不得短于6個月。
三、定有期限的典權的延長
定有期限的典權,當事人可以基于合意以契約將其期限延長,但其所加的期限,與該典權已經過的期限合并計算,仍不得超過30年。期限的起算,應以設定典權時為準,典權因登記而成立之翌日起算(《中華民國民法》第120條2項)。但依司法院解釋,“典之約定期限,為典權人有權占有典物而為使用及收益之最短期限,自應由移轉典物之占有于典權人之翌日起算”。(二十五年解字第3134號)。筆者認為應以登記后開始計算,因不動產物權的設立,民法采登記要件主義,典權的取得必須登記,才有效力,因此典權的期限,理論上也應從登記完畢后的翌日起算。
關于延長期限的行為是必須在期限屆滿前進行還是在期限屆滿后仍然可以?筆者認為,從法學理論的角度來分析,典期屆滿后,原定有的典期失去效力,回贖權已經產生,此時如可延長,于法理上無法解釋。
四、未定期限的典權
不確定期限,是指事實的發生雖屬確定,但其發生的時間并不確定。例如,約定典權人死亡時或戰爭停止時,方準其回贖。這種定有不確定期限的典權,以出典人知道典權人死亡時或者是戰爭結束時為其期限的屆滿之時。值得注意的是,“如出典后經過三十年,而約定之事由尚未發生者,仍應以滿三十年之時,為其期限屆滿之時(二一院二四)。舊
五、一定期限內不得附絕賣條款的典權
雖然典權的期限,可以由當事人自由約定,典權的具體內容也可以由當事人協議,《中華民國民法》第913條規定:典權之約定期限不滿15年者,不得附有到期不贖即作絕賣之條款。這條立法實際上也繼承了《清理不動產典當辦法》第8條的規定:“不滿10年之典當,不準附有到期不贖聽憑作絕之條件”的優良傳統。
根據條文的規定,對典權期限不滿15年的設定,法律禁止當事人附有到期不贖,即作絕賣的條款,違反的,該條款在法律上不發生效力,但是典權的約定仍然有效,出典人仍然可以在典期屆滿后2年內回贖典物。如果典權期限約定在15年以上,而附有該條款,應當認為有效。當絕賣條款生效后,典權人并不是自然地取得對典物的所有權,他只能依據生效的絕賣條款,請求出典人移轉典物的所有權登記,以取得所有權。
值得注意的是,設定典權,附有到期不贖,聽憑典權人出賣典物而收回典價的條款,此種條款是“別賣”與上述絕賣條款不同。對此條款應當認為有效,如果典權人出賣典物后,所得的價金超過典價的部分,應返還出典人。但如果典期屆滿后,典權人還未出賣典物,出典人仍然可以回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