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
摘要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既存在機遇又面臨挑戰。本文對我國當前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關鍵詞加工貿易貿易自由化產業結構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迅速發展,我國進一步深入參與國際分工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新的形勢,我國對加工貿易應持什么樣的態度,是繼續發展,還是限制發展。若要繼續發展,則應選擇什么樣的戰略目標,應采取哪些政策措施,這對于我國今后的國際競爭與經濟發展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我國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1、我國加工貿易技術含量不夠高,產品增值率較低,缺乏核心競爭力
產品核心競爭力包括產品的基礎生產能力、技術水平、技術工人素質等多方面。由于我國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的工業體系,國際競爭力不強,因此,產品核心競爭力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加工貿易領域的突出問題是企業核心技術研究開發能力不足,在國際高新技術制造產業中沒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我國電子信息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全球制造業的不斷轉移,企業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產品產值率低。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產品,大部分仍是紡織和機電零部件等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僅有的沿海地區部分高科技、深加工產品也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率低的問題,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設備和中間投入品都要從國外進口。而且在整個加工貿易價值鏈中,我國企業從事的往往是零部件或原輔材料的初級加工、裝配等勞動密集型環節,導致加工貿易技術含量不高。在價值鏈環節中比重較小,從而導致產品附加值較低。從技術創新能力來看,多數企業模仿能力強,創新能力較弱,企業產業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投入不足,而且資金使用分散,造成多數行業關鍵技術基本依賴進口,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較差。這就導致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產品趨同化,二是產品優升級慢,這都影響了我國加工貿易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在市場發生變化時經常出現出口產品數量增加而出口總值反而下降的現象。
2、對外貿易依存度提高
我國出口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粗放型增長方式,由于我國資源十分有限,因此在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必然伴隨著戰略資源對外依賴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國多種戰略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高達40%以上,如對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35%、36%和46%,鎳和天然橡膠的對外依存度更是高達55%以上。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加工貿易。這必然會造成與我國爭奪加工貿易項目的競爭局面,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更為廉價,所以,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加工貿易模式將日益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挑戰,導致我國整個對外貿易出口缺乏增長潛力,發展后勁不足。
3、我國加工貿易管理模式不夠規范,利用加工貿易走私,騙稅的情況嚴重
我國加工貿易布局分散,對加工貿易的監管又涉及海關、外貿、稅務、外匯管理等多個部門,由于部門見的協調配合不夠,沒有形成有機的綜合管理體系,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大肆利用加工貿易渠道進行走私。從走私貨物的品種來看,大多屬于成品油、糖,食用油、棉花、鋼材、羊毛、電子產品等高稅或國家貿易重點管制的敏感商品,一些商品關系國計民生,對國內經濟影響很大。這類走私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國家貿易管制政策失靈,國內市場和民族工業受到沖擊。
二、對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政策建議
我國加工貿易日益發展壯大,各項方針政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總體上的正確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在保持總體政策穩定的前提下,繼續穩步推進加工貿易發展,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克服和解決目前面臨的制約因素。
(一)促進加工貿易向高新化技術產業發展
1、發展核心技術,設立研究開發中心,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制造的發展環境
目前,我國在加工貿易領域突出的問題是缺乏核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在芯片的研究開發、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領域,在國際高新技術產業制造業中沒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對此,需要國家在促進加工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設立具有標志性的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貿易政策時,應將高新技術產業與一般制造業區別對待,鼓勵企業利用加工貿易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
2、提高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
目前中國加工企業大多從事加工制造,缺乏核心技術和開發能力,科研開發投入不足是突出問題。通過利用外資、引進技術,但是不能對跨國公司轉讓核心技術存有幻想。應當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走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路子。高新技術企業尤其要堅持動態(滾動)引進新技術,始終跟蹤本行業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從代加工向代設計至自創品牌發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產業導向的力度,在國家統一調整新技術領域投資政策的基礎上,應制定完善地方性產業優惠、區域優惠政策。(2)拓寬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渠道,減少因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大、更新快的風險,可以考慮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基金,給予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項目以重點支持。(3)加大力度改進對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監管、服務工作,優先幫助、協調解決其在建設和經營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二)調整加工貿易產業結構,積極其引導轉型升級
調整加工貿易產業結構,一是使加工貿易產品的結構升級,逐步由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產品轉向科技含量較高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二是使加工貿易加工環節采用生產技術逐步升級,惟如此才能不斷提升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增加收入,并促進我國整體工業結構優化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目前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隨著全球化及跨國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國內外經濟形勢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需要采取措施改變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的現狀,避免低層次競爭,減少了摩擦等負面影響;努力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發揮國家的外貿管理職能,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引導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建議增加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將所有高新技術產業列入鼓勵類高新技術產業之中,進口關鍵設備零部件和軟件技術享受免征關稅和增值稅待遇。簡化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相關手續,通過資信評估,使大多數高新技術產業的出口加工企業都能劃入A類和B類。拓寬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渠道,建議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基金,給予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項目以重點支持。提高自主開發能力,走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路子。高新技術企業要加快新技術引進步伐,跟蹤本行業世界先進技術水平。鼓勵外商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究開發中心。使加工貿易與國內工業體系融為一體,著力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真正把我國發展成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制造基地。
(三)完善和改革現行加工貿易管理體制
1、積極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實行封閉管理的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集團、保稅工廠轉移,對指定區域內的加工貿易由海關實行保稅監管,在完善現行監管辦法的基礎上實行規范化的管理。經過一定時期過渡后,指定區域外只允許采取保稅工廠、保稅集團的形式。要進一步強化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等指定區域的保稅加工功能,放開加工貿易的產品范圍,簡化手續,相應強化封閉式管理。
2、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加工貿易保證金臺賬制度。為實施“實轉”有困難的加工貿易企業尋求多種擔保或抵押,經海關認可的,可以暫免繳納有關稅賦,待加工生產成品出口后予以核銷。如果經營單位在規定時間沒有出口或違規內銷,海關將擔保金或擔保物抵交稅款或緩稅利息。
3、嚴格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管理。利用計算機異地報關系統和加工貿易分冊,規范加工貿易的異地加工以及深加工結轉管理。
4、創造條件,逐步使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發展。根據我國保稅區發展情況,建議選擇上海、天津和深圳等建立比較早、發展比較快、規模比較大主要港口城市保稅區,率先建立綜合型自由貿易區,實現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的“在內地再創幾個香港”戰略構想。
(四)積極推進境外加工貿易發展
境外加工貿易是指我國企業以現有技術、設備投資為主,在境外以加工裝配的形式,帶動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零配件、原材料出口的國際經貿合作方式。它作為外經貿工作的一項新興事業,己成為當前實現國民經濟調整和培育出口的一個新增長點。
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可以緩解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矛盾。我國己初步完成了輕紡、家電等產業的進口替代,這類產品中的許多企業及其產品在激烈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不斷成長壯大,實力增強,實現了規模化生產。這些企業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既可以使國內產品生產能力向國外延伸,又可以借此加快國內產業結構和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