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妮 陰濟軍
2012年4月,以贛北民間武寧打鼓歌為素材創編的電影《山鼓聲聲》被列為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參映影片,并于2013年4月21日至28日電影節期間在北京20家商業影院展映。《山鼓聲聲》屬全國首部反映“非遺”的故事片,該電影的成功放映標志著“打鼓歌”的宣傳、傳承和保護工作已從地方走進全國公眾視線。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表明:在贛北武寧縣鄉間野里,山頭地角,流傳了三百多年的鄉土文化——武寧打鼓歌,經過世代武寧人民及省、市、縣文化人的積極傳揚,終于登上大雅之堂,獲得巨大成功。
欣喜之余,筆者不得不對贛北武寧民間流傳的這種沾滿泥土氣息的文化——武寧打鼓歌做一些簡單的回顧和淺顯的探究。
贛北民間武寧打鼓歌曾使許多人著迷,也曾使許多學者和藝術家著迷。“九江民歌大王”徐嘉琪就是其中之一,他于文革期間在武寧船灘采訪學唱武寧打鼓歌半年,1976年,文化部指定他到北京參加“五一游園演出”,唱了一首武寧打鼓歌,使現場的領導和觀眾耳目一新。1988年,由文化部特派的江西省歌舞團獨唱演員羅鐵成,把武寧打鼓歌唱到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深受眾多國外朋友的喜愛。2011年9月音樂專業碩士王軼舫《武寧打鼓歌》和作家趙青《武寧縣打鼓歌》分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由于打鼓歌杰出的藝術價值,現已被《中國音樂大辭典》收為辭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中國民歌集》,部分曲目被上海、武漢音樂學院列為音樂教材。
贛北民間武寧打鼓歌這種民間流傳的鄉土文化為什么這樣走俏?
第一,它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這個大范疇里的一種傳統文化,這種文化盡管存活在贛北武寧縣各鄉鎮的山山寨寨,但它是1700多年前由湖北的薅草歌傳入武寧的,因為武寧打鼓歌是一種以鼓匠打鼓伴唱眾人來和的田山歌,在1700多年前這種樣式大同小異的田山歌在我國其他地區早已存在,只是各地叫法不同。江西瑞昌叫鑼鼓歌,湖北通山叫挖山歌,湖南寧鄉一帶叫打山歌,貴州叫打鬧草,四川東部叫薅草鑼鼓,陜南叫鬧秧歌,皖南南陵縣叫耘田山歌,蘇南叫喊山歌。所以武寧打鼓歌就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里面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它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源頭有關,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有關,它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源和根的縮影和寫照,所以全國專家學者都喜歡它、崇拜它。
第二,由于武寧歷史上地處“吳頭楚尾”,武寧打鼓歌從湖北傳入武寧后,唱詞為武寧鄉下的方言土話,音調摻有了本地山歌和武寧采茶戲,在三百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融入和整合了“吳歌”的韻味和武寧鄉土風情,形成了它自己獨有的地域風格和藝術風貌,既有“打鼓高陵種玉蘆”的楚式激越高亢,亦有“男女相感之辭”的“吳歌”式婉轉悠揚,還有“戲笞之以為歡笑”的山里人的詼諧情趣。武寧打鼓歌在挖冬地、鋤茶山、耘禾等勞動中有“一鼓催三工”的神奇功效,也能起到愉悅心情,振奮人心的文化功用,所以武寧打鼓歌被歷代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看好和利用。
第三,贛北民間武寧打鼓歌的鼓點節奏豐富多變,神奇獨特。它一般分為四番鼓,其中每一番鼓都有輕重緩急速度快慢的變化,節拍為混合型:有散板、2/4、4/4、3/4拍的,也有5/4、6/4拍的,可因人、因時、因地和不同的勞動方式而靈活變化。鼓匠們把它的節奏和速度變化歸納為12字訣:“起頭番、落二番、緊三番、殺四番。”臨場擊鼓時,一番一番地擊下去,鼓點的節奏和速度隨之不斷變化,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鼓聲清脆悅耳,似乎沖破云層,叫人聽來好像是金屬相擊時在空曠的山野里發出的空谷回音。另外,武寧打鼓歌的音樂有著妙曼的旋律,它高亢、粗獷,又流暢、委婉,可以說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有著抓人的聽覺魅力。它的基本節拍有5/4、4/4、3/4、2/4,旋律由羽(6 1 2 3 5 6)、徵(5 6 1 2 3 5)兩個調式交替進行,宮音起中結作用,羽(6)、徵(5)、宮(1)為骨干音,最后在大調式徵音(5)結束全曲。尤其是打鼓歌里的急板山歌和昂頸歌里的拖腔及甩腔,音域清麗遼遠,激越高亢,聲音可以穿越方圓幾十里山群,久久回蕩,叫人聽來蕩氣回腸,有一種天外來音的神秘之感和痛快之感。所以全國眾多藝術家迷戀它、研究它。
第四,贛北民間武寧打鼓歌有著繁星如簇、異彩紛呈的文學價值。首先,它有著分合自如的章法結構,打鼓歌有長篇敘事歌(如《梅花三百六》有三百六十段),亦有短篇抒情歌(如《十送》《十想》為十段),也有一段歌詞為一首的小歌(當地人稱為“歌崽”)。其次,它有著畫龍點睛、神來之筆的絕妙結尾。武寧打鼓歌中的情歌,很講究每段歌詞的結尾,往往出人意外地生出無窮的趣味來。最后能疊映出一種濃郁的鄉土氣息。武寧打鼓歌是根植在深山大嶺的一朵野菊花,能將人帶到令人神往的山鄉野里。既有“風吹禾葉行對行”的農田畫面,又有“指甲挑鹽泡咸菜”的鄉土生活,還有“吃蛋留黃”的民間俗語。如此種種,使其越發的妙趣橫生,加上鼓點與音樂鬼斧神工般的巧妙組合,那濃郁的鄉土氣息便會撲面而來,那富有親和力的山野情趣便會歷歷在目,使人心曠神怡、陶醉其間,久久不能自已。
第五,贛北民間武寧打鼓歌集散于武寧的船灘、東林、上湯、澧溪、楊洲、魯溪、橫路、羅溪、石門樓等鄉鎮的山山寨寨里,它是武寧民間文化海洋里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既可以為一個地方樹立一個文化亮點,也可以成就一批文化人。像原武寧文化館中專畢業的楊新民,利用武寧打鼓歌為素材寫出《趕秋陽》《秋鼓》《火姐》等中短篇小說,發表于《北京文學》,轉載于《短篇小說選刊》等多種文學雜志,后來他小有名氣,考到魯迅文學院學習,并調往北京工作,成為編輯和作家。原采茶劇團武寧采茶戲校(中專)畢業的女演員陳琴,2005年利用打鼓歌的素材,寫出散文集處女作《山村·山鼓·山歌》,由田青作序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學重點書目”,被北京文藝出版社出版,奠定了陳琴在九江及武寧文壇的重要地位。她的成功被很多相關媒體宣傳和報道。原武寧文化館館長方平第一次與他人合作以武寧打鼓歌為素材寫出電影劇本處女作《山鼓聲聲》就一舉獲得成功。武寧打鼓歌為一個地方樹立一個文化亮點更是不爭的事實,武寧船灘這個不出名的小鄉,因為打鼓歌出名。1986年9月,武寧打鼓歌萬人表演就定在船灘這個小鄉舉行,一時間船灘鄉引來中國音樂研究院教授張佩吉、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黃白、武漢音樂學院教授楊匡民等專家、學者,及《人民日報》海外版、《江西日報》《江西畫報》、江西電視臺、江西人民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來研究、采訪和報道武寧打鼓歌。因此,2006年船灘鄉被縣委政府確定為打鼓歌民間藝術之鄉示范基地。武寧縣被江西省文化廳列為打鼓歌原生態文化保護區,獲得江西省省級“山歌之鄉”榮譽稱號。此后,武寧打鼓歌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該縣打入中國甚至世界的文化土特產和文化軟實力,以致后來武寧縣申報國家級社會文化先進縣的成功,都與武寧打鼓歌的傳承業績及保護成果分不開。
一個地方的文化可以為一個地方樹立一個文化亮點,一個地方的文化可以養育一個地方的人,也可以造就一個地方的人,武寧打鼓歌正是這樣的文化,武寧打鼓歌被社會各界稱為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是武寧縣“國寶”級民族民間文化的精髓。
(作者單位:江西武寧文化館;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