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城鎮化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經過程,也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數據顯示: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7491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1866萬人,減少1095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以上數據表明中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然而,在加速推進的城鎮化建設中,如果忽視或者輕視城市文化建設,必定會影響城鎮化進程的速度和質量。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必須確立科學的文化建設發展方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弄清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定義,充分認識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巨大作用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城市文化建設無疑是城市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不僅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巨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而且也為城鎮化發展提供經濟空間,一個沒有文化靈魂的城市是缺乏長久、持續發展競爭力的。
二、必須正視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推進城鎮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仡櫝擎偦M程,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主要面臨以下突出問題:
第一,政府對城鎮文化發展的規劃重視不夠,定位不準。我們現有的城鎮發展戰略規劃時常忽視了對城鎮特色文化的把握、主題文化的確定,沒能從文化的角度對城鎮建設進行長遠規劃。
第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還不能滿足城鄉居民精神文化需要。其一,基層文化設施總量不足且設備落后。其二,公共文化場所多位于交通不便之處,利用率較低。其三,文化項目開發的層次較低,目前多以卡拉OK廳、棋牌室等為主。其四,重物質文明輕精神文明、重人造景點建設輕歷史文化遺產維修保護等問題在各地普遍存在。
第三,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重視不夠,優秀文化的延續和傳承不到位。很多地方將舊城改造作為城鎮化建設中的常用手段,而這樣的改造常常致使城鎮原本的個性、特色消失。
第四,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習慣用行政干預的方法來組織文化產品的創作、文化服務的供給;投融資體制不夠活,社會投資渠道不暢通。
三、借鑒國內外城市文化建設先進經驗,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確立科學的文化建設的
發展方略
(一) 發揮規劃先導作用,為城鎮發展科學定位,在建筑風貌中充分彰顯城鎮文化特色
應成立政府有關部門、各方面專家組成的規劃小組,通過城市主題文化發展戰略規劃,提煉最能體現地方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和符號,體現城鎮個性,塑造鮮明的城市建筑風貌,例如:上海新天地街區、西安大唐西市、成都寬窄巷子等都是典型的特色街區。
(二) 加快文化設施建設,大力提升文化供給能力
加大財政投入將共享工程服務網絡延伸到每個社區和鄉村,為社會公眾提供便捷的數字信息服務。積極推進國有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并廣泛開展各類主題文化活動,繁榮廣場文化、社區文化。
(三)高度重視優秀文化的延續和傳承,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一是重視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歐洲每年定期舉辦的特色文化節有上千個,如大家熟知的西班牙奔牛節、西紅柿節、德國啤酒節、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二是通過合理規劃、有效保護文化遺產,使之成為城鎮建設中的重要景點和標志建筑,成為發展旅游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例如:江西婺源縣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保留了完整的徽派民居建筑風貌,極大地增添了城鎮魅力,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
(四)發展文化產業,搞活文化市場,創造有利于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將當地的文化資源優勢轉換成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集群,可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推動力。國外,迪斯尼公司創造的卡通片價值,抵得上泰國全年香蕉總產值。國內,“十一五”期間麗江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245.9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63.73億元,第三產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達46.8%。
通過政府公共財政投入保障基礎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同時,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例如:成立文化發展公益基金,利用國家關于文化捐贈的優惠稅收政策等多種方式。
城鎮化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如何確立科學的文化建設發展方略,將城市文化“軟實力”充分利用這將是長期思考的課題。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岸區文化館)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