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紅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研究課題,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筆者在對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 研究性學習 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012
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是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極具探索性與革新性的學習方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以常規(guī)課堂教學為契機,結合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特點,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建立科學的學習方式去主動探索和創(chuàng)新,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已成為我們亟待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一、研究性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
結合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分為五個階段:相關知識的準備;小組成立及人員分工;研究課題的確立;資料搜集和加工處理;研究報告的形成;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各階段老師和學生的任務及實施過程如下:
(一)相關知識的準備
這一階段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礎。課堂上教師先教會學生相關的知識,如網上信息瀏覽、信息搜索的方法,網頁制作的方法等。
(二)小組成立及人員分工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采用兩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
小組合作研究一般由2-4人組成課題組,原則上以同班同學組成小組,確實有必要的也可以跨班。研究過程中,課題組要有詳細的工作計劃和進程安排,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xié)作互補。個人獨立研究也要有詳細的工作計劃和進程安排。
各小組或個人還可以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家長、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這一階段中,教師對各小組作協(xié)調,盡量使同一小組的同學各有所長,興趣愛好大體相近,各組人員均衡等。
(三)研究課題的確立
在這一階段中,教師指導學生確立每個小組的研究課題,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先介紹課題的類別:(1)知識探究型;(2)學術研究型;(3)社會調查型;(4)創(chuàng)造發(fā)明型。其次教師還向學生介紹選擇課題的原則與策略:(1)選擇課題的原則:A、價值性原則: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B、可行性原則:研究人員的能力和知識水平、研究經費及相關物質條件。即從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文面去考慮一個課題的可行性。(2)課題選擇的具體策略:A、審時度勢,根據社會需要,認清社會潮流,選擇當前社會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B、為證實他人或自己的某一觀點選擇相應課題;C、根據不同理論觀點之爭選擇課題;D、通過對現(xiàn)有理論、觀點進行質疑提出研究課題;E、查閱和評價已有研究文獻選擇課題,密切注意文獻中被忽略的問題、研究結果中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問題、方法上存在缺陷的問題、需要重復驗證的問題等。
在此階段中我們向學生推薦了一些研究課題:(1)中學生接觸互聯(lián)網的弊與利;(2)中學生使用互聯(lián)網的思考;(3)學生制作個人主頁需具備哪些條件?(4)談談中學生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5)假如你是網絡教室的管理員,應如何進行管理,方可實現(xiàn)最大的效益;(6)談談你對制作班級主頁的收獲與感想;(7)數(shù)學在計算機方面的應用概述:計算機程序設計中的數(shù)學算法,分類思維分析,運用數(shù)學思維方法來編制小程序處理現(xiàn)實中的問題。在這一階段,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從推薦的課題中選出課題進行研究,也可以根據本小組的情況確立相應的課題。
(四)資料的收集與加工處理
各小組在確立研究課題后,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資料,對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如讓學生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上網搜索資料、做社會調查收集數(shù)據、走訪有關部門等方式收集資料。在這一階段中,教師向學生介紹網上搜索資料的基本技巧,如:使用邏輯詞輔助查找、使用雙引號進行精確查找、使用加減號限定查找等。并且指導學生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篩選,從所收集的信息、資料中篩選出對課題有價值、有意義、有作用的部分出來;對篩選出來的信息和資料進行整理,將內容相關、性質相似的信息或資料進行歸類,對信息或資料的作用和來源進行說明等。
(五)研究報告的形成
這一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收集的信息、資料進行歸納、分析,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形成研究課題報告。這一階段中,教師向學生明確撰寫課題報告的基本要求、寫作方法,以及撰寫課題報告應注意的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課題報告,制作出研究報告網頁、網站。
(六)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在研究性學習結題后,我們對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過程及研究成果進行定量及定性評價。評價過程中,我們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活動過程評價與研究成果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要形式。通過下面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評價。
二、高中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開發(fā)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根據上述對信息技術課程中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開發(fā)和實施的認識,我們不難得出在指導學生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首先,研究性學習的開發(fā)要注意結合實際,可以結合學校的活動和社會的熱點,也可以結合其它學科的知識完成一些綜合性的問題,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中,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知道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去應用所學的知識。
其次,在實施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對其他的領域發(fā)生興趣,產生出新的問題和新的價值觀。盡管這些主題并不符合正在進行的課題要求,但它卻是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教師應該及時捕捉學生的探究動向,充分肯定這些生成性主題的產生價值。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中開發(fā)和實施研究性學習課題是一個全新的有廣闊探究空間的教學領域,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必將能和學生一起開發(fā)出更多的課題,從而全面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