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翠
【摘 要】學生們所學的功課,都是必要且實用的知識。從長遠來看,知識的實用性遠遠大過在考試中的價值。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作為老師應該從實用性出發,教導學生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傳統的學習模式和學習意義。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
【關鍵詞】政治 新課改 稅法 實用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070
現在的教學形式正處在一個改革發展的轉型期,新舊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沖突和碰撞中,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百家爭鳴。在同行們的諸多探索中,我認為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應該堅持以實用主義為前提的教學方式。
為什么要強調實用性在教學中的意義呢?在現今的社會氛圍中,在已有的學習壓力下,學生們的時間寶貴的分秒必爭。他們會對自己接受到的東西有所取舍,因為學習時間是有限的,這么做無可厚非。所以說考試成績不再一枝獨秀的成為學生們學習考核的參考標準。花費寶貴的青春所換取的東西應當更有價值。學生們不會僅僅因為考試而如此花心思去應付。從我的教學課堂反應來看,學生們對課堂知識的實用性非常看重,這是原因之一。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社會不再看重僅僅只會考試的高分低能的人。新的教育制度像是一個大篩子,殘酷無情的進行人才的選拔,只有那些有能力有實力的人才能在這樣的大浪淘沙中成為新世紀的弄潮兒。為了應對社會形勢的轉變,我們的教育也應該采取相應的策略。這是原因之二。
理論教學從來都是干巴巴的,所以在教學活動中老師都會費盡心思尋找各種生動的例子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在這一方面,實用性教育的方式比這樣的方式更加行之有效。實用性的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無窮,而且還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避免枯燥。要知道學生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枯燥感很容易讓學生心生倦怠,進而就會對課程消極放縱,影響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這是原因之三。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門懂得一門學科的實用性不僅讓他們所學的知識不至于在以后束之高閣,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改變在應試教育下所形成的既定觀念——以分數為唯一沖刺目標。要讓學生的能力足以匹配他們的分數。老師要做的,正是引導這一轉變。
作為政治老師,筆者在政治實用性這一方面了解甚深。或許在不了解政治的理科生的眼中,政治實在沒有什么太大的學習必要,不像理科性質的學科在生活中的普遍運用,似乎政治學科在實用性上略遜一籌。然而即便沒有什么政治基礎的理科生,也會難以避免的在將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要和政治打交道。政治打到國家的治國方針,小到家庭個人的生活,各種政策條例稅收標準以及參政議政等公民基本權利,都和政治息息相關。下面我將從經濟生活中的稅法具體說明實用性在政治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從課本上的定義來看,稅收是國家為實現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從個人來看,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所以稅收是和每個有收入的中國公民都脫不開關系的。那么了解稅收的來龍去脈,明白稅收的來源和使用,是非常用必要的。
一、稅收的基本特征
1.強制性:稅收的強制性是指憑借國家的權利進行強制征稅的正當行為。也就是說我們依法納稅是個人義務,是必須遵守的,沒有任何理由能讓一個人免于交稅。2.無償性:稅收的無償性是指國家收稅后,不必向個人返還,也不會給個人任何形式直接的回報。3.固定性:稅法中對收稅方式、額度和時間、對象等進行了清晰明確的規定,沒有有關部門的批準不能隨意變動。了解了這一點,就不必擔心別有企圖的人以各種名義超額收取你的金錢。
二、個人所得稅
了解了稅收的基本特征之后,學生們就會了解稅收到底是什么。那么稅收具體是怎么樣的呢?對我們大多數來說,與自身相關的稅法主要是個人所得稅。具體來說納稅的來源是我國居民來源于境內外的所得和非我國居民來源于我國境內的所得,有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的兩種計稅、收稅標準。也就是說在依法納稅過程中,不同的收入群體有不同的納稅方式。這不僅是為了國家財政收入,更從一定程度上減小了貧富差距。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有人說國家雙標不公平了。只有了解了稅收標準,才能知道自己該怎么交稅。
三、稅收的作用
說了那么多關于納稅的東西,當然要說一說稅收的用處了。并不是我們真的把自己的勞動所得“無償”交給國家,稅收都有自己的正當使用渠道的。首先,國家的財政主要靠稅收支撐,用以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軍政法各界均依靠稅收的支持,各種公共設施的建設也是依靠稅收。而這些方面的花費都是為了保證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對每一個公民來說都是有莫大關系的,可以說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其次,稅收還用于經濟監督,國家依靠稅收來監督國內的經濟狀況,國家整體的發展如何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從稅收的多少來體現,一個國家是否繁榮從財政上是否赤字就能一目了然。最后,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對于一個社會來說,貧富差距與懸殊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再有就是經濟生活中如果沒有稅收的話就會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心懷不軌的人就會鉆法律的空子進行黑市交易。而稅收的存在有效的監督了市場上的各種活動,有利于維護市場的有序與穩定,保障大多數人的正當利益。
在上文中,我大概說明了關于稅收的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概念,可以看出的是這些東西和學生們的生活工作關系密切,只有清楚知道這些,才能夠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了解各種社會規則。在學生們步入社會之后他們會面臨同樣的社會環境,而關于稅收的知識可以幫他們解決問題。由此可見,課本上的知識并不單單是只能用來考試的東西,更主要的是在以后學生們都會用到,這也說明課本內容是經過嚴格選擇的常識性知識,無論如何學生們總需要學習的。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不能以此為突破口對學生闡明利害關系,讓他們從填鴨式教學進入到自主學習的模式呢?讓學生愿意聽課,對課本知識有一種追求學習的心態,不是能讓老師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嗎?那么還有什么理由來反對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呢?
新課改是一個信號,國家體制改革和教學上的策略性轉變早已初見端倪。從課本上、考綱上以及國家對于新一代學生們能力的要求上可以知道,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們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讓他們樂于主動學習并且在生活中學以致用,真正的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實用主義為宗旨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