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智,號一泉,1963年出生,研究生畢業,中國畫研究院首屆高研班結業,教育部博士班在讀。師從著名畫家黃格勝教授、姜寶林教授、張立辰教授。現任廣西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畫學院副院長,廣西青年委員,漓江畫派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美協理事,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出版有《蔡智畫集》、《名家名畫——蔡智寫意花鳥》、《蔡智中國畫》、《中國美術家大系—蔡智》等個人畫集多冊。
藝術的本質是心靈再現。藝術創作,它直接傳達了作者對自然,對色彩、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對生命的思考,是生命力的洋溢和智慧的迸發。創作的先覺要素就是有感而發,而藝術品位的高低則是由藝術家的心性、氣質和心理境界所決定的。
就花鳥畫而言,花鳥畫以花鳥代言,抒情言志。大自然賦予了花卉、鳥獸各種不同的體態和秉性,畫家又置花卉、鳥獸于人性化的時空并賦予人格化的內涵,花卉、鳥獸由此也就具備了審美的意義和價值。一幅花鳥畫能牽動觀者的心緒,并能把觀者帶入作者所營造的境界之中,方為上品。因此,藝術創作就其本質而言,是審美主體物化的結晶,是帶有一種純主觀色彩的個性腦力勞動的結果。才情稟賦,特別是對客觀事物的形體、色彩、線條等方面特有的感情能力,是成就一個畫家的決定因素。繪畫是一種極需才情、稟賦、特有感悟力的藝術。
文徵明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①。
墨法,關鍵是用水,墨要水潤化,水是墨的載體。五彩之墨,簡而括之,就是使大千世界氣象萬千、宇宙之氣幻化無窮。而墨之色,又何止五彩。
要控制住水方能用好墨,能放能收,放之痛快淋漓,收之出神入化。要掌握好枯與潤的關系。水墨淋淋有時要在焦墨未干時潑出,使其滿紙煙云,生意無限。如徐渭那種運水氤彰、煙云浩翰的水墨才氣,就離不開對水、墨的充分掌握和意外發揮。像石濤、八大山人、弘仁、黃賓虹,都是求象外得以超然,求筆法以和逸趣,求墨色得以淋漓之大家。運用筆墨來呈現萬形萬物的靈性,以此物象之靈性即賦予了人格化的情感。
藝術作品是主觀世界交融后的產物,是人的精神力量的物化。畫家是在對客觀世界取舍決斷的沖突中,曲折而又全部地透視出自身精神素質的雅俗與高低。客觀物象一經描繪即變為主觀形態。花鳥畫本身具有自由遣興抒發心靈的功能,它在人的內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從花鳥畫的筆墨生涯中,可以找到一種其樂無窮的精神寄托。首先,要觀察花鳥的各種物態,在天物合一中體悟花鳥的不同情致;其次,變通情感向花鳥情感轉變,把個人情感向藝術情感轉變,以富有個性的藝術語言傳出與常人共有的美感體驗,由此使欣賞者通過花鳥畫認識自己、豐富自己,并得到審美享受和智慧的啟迪。這正是一幅作品創作的全過程,它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因此,我追求天物合一,花鳥人格化。
花鳥畫講情趣,力求在畫中散發一種恬靜、幽遠的情調和泥土的芬芳。我的花鳥畫從選材到構圖、布局立意以及用筆等方面揮灑一種自得之見。從能打動我的地方做文章,從能激發我的地方去發揮。畫鳥,只需幾筆勾勒,或辣立枝頭,或昂首藍天,或顧盼生姿,或驚回同秋,暗寓著一種人格的力量。
中國畫不僅娛目,更要賞心。繪畫通過有個性的藝術語言,使自己的主觀之情滲入到客觀景物中,使之成為有情之景,同時借景抒情,使自己的主觀情感對象化,這既是個性的,也是社會的。個性是時代的要求,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個性化的社會,需要的是個性化的藝術,沒有個性,作品就沒有生命力。所謂社會的,即審美的共性特征,是說,作品在富有個性化的同時,還必須引起讀者的共鳴,否則就失去共性,而沒有人欣賞的作品,也就無所謂個性了。當然,花鳥畫是無法承擔社會變革的重大使命的,但可以借物抒情,間接的使從事社會變革的人們在勞作之余舒一舒勞累的眉心,解除些許疲憊。因此,我力求使作品寓有更多的朝氣和歡快,有激情,又具抒情,筆法、墨法奔放,瀟灑、質樸,畫面簡逸、寧靜、灑脫,富于神韻,如平淡天真的田園小詩。也就是說,畫家須有詩人的心境。因為詩的靈魂即是畫的意境。戴熙說:“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②。笪重光說“無畫處皆成妙境”③。畫之妙,也是詩人認為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是筆墨之外的妙。因此鄭板橋也說:“意在筆先,定則也;趣在法外,化機也”④。筆的捻轉、墨的潤化,隨時會出現預想不到的極其神奇的筆墨效果。寫意花鳥畫的創作,是特別重視筆墨機緣的。
藝術創造意味著表達新的情感、意象、境界以及創造相應的新的繪畫語言和方法。新的情感是激發藝術家進行創造的首要因素,而藝術家新的情感并不是憑空而來,必須通過不斷地深入生活、深入社會,不斷進行藝術實踐中獲得的。新的情感的獲得又必須通過藝術作品中新的意象和意境顯示出來。李可染的畫所要表達的是現代人的情感,他的山水畫所取的題材富有極濃厚的現代生活氣息——這就是新的意象,而他所創造的意境也沒有古時文人山水畫的那種淡白、幽深、清靜、飄逸、感傷的情調,而是處處洋溢著當代人所具有的歡欣和喜悅氣氛。他的意象和境界相對于文人山水畫來講就具有創造意義。
藝術創造還意味著超越自己——超越過去和現在的自我,哪怕是過去的我曾經創作出來某些成功的作品。“重復”意味著藝術生命的完結。藝術上的重復包括重復別人和重復自己。對別人的重復就是失卻主體意識的沒有創造性的摹仿別人,對自己的重復就是毫無新意地不斷制作出雷同的作品。社會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藝術因適應社會也在不斷地嬗變,新的技巧,新的流派,新的風格,新的作者,爭奇斗妍,如果自己仍停滯不前,滿足于以往的成績,勢必將成為落伍者。須知,藝術家的生命主要不在于過去或現在,而在于未來。只有不斷超越自我,才能創造出自己未來的藝術生命。
藝術家怎樣才能有所創造呢?我以為,首先要有創新意識。有了創新意識,藝術家才會有意識地去探索創造的途徑及其可能性,去為藝術創造積極的準備。畫家齊白石在60歲以前的藝術成就可謂平平,沒有什么獨到之處。后來,他感悟到藝術的原本,強烈地意識到藝術創造的意義,決定進行變法,“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⑤,可見其變法創新的決心之大。經過長達10年的“衰年變法”,齊白石終于創造出了自己的畫風而成為一代大師。由此可見,強烈的創造意識,不斷更新觀念,是十分可貴的。
其次,要有深厚的藝術素養。藝術史表明,任何藝術家獨創風格的形成都不是空中樓閣,總是有其深厚的根基的——藝術傳統。因此,要有創造精神,就要理解藝術,要獲得藝術真諦,就要了解藝術史,學習藝術傳統。同時對藝術的理解還應包括對同代人的了解和借鑒。
再次,深厚的藝術素養,還包括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生活知識以及最新高科技等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總之,藝術創作要“師法傳統,道法自然,形成于自己,發自于內心”。這四句話中,學習傳統是基礎,深入生活是關鍵,創作激情則是畫家才情、修養、素質的生動、深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