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艷 鹿少君
你是否注意到,有些人知道如何將自己的經歷(他們微不足道的日常經歷)變成一年收獲三茬的富饒之地;而另一些人(他們的隊伍如此壯大!),即便經歷過最跌宕起伏的命運洗禮,見證過最變化莫測的時代或民族風云,卻仍然輕飄飄地像木塞一樣浮于表面(木塞般的人總占社會的大多數)。所以最終我們傾向于將人劃分為兩類:懂得如何變少為多的少數人和懂得如何變多為少的大多數人。真的,那些變態的魔術師確有其人,他們非但不能無中生有,反而將有歸于無。說實話,我們可以決定我們是做少數人或者多數人。做人不要輕飄飄地像木塞,那樣的多數人是沒有靈魂的。
———尼采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眾多畫家中,威爾漢姆·哈莫修依(Vilhelm Hammershoi)在美術史的名氣和地位不足以讓他出眾,但偶然間翻到了他的畫冊,卻被它獨特的氣質所吸引。
初看哈莫修依的畫冊,總想把他和一些畫家相提并論,但又很難,他有懷斯、維米爾畫面的寧靜沉謐,卻沒有懷斯的強烈傷感與回憶的情感流露,沒有維米爾的生動真切和生活氣息,題材上有巴爾蒂斯的感覺,卻沒有巴爾蒂斯的情趣和率真。總之他就是他,威爾漢姆·哈莫修依,一個特別又不那么特別的畫家,沒有浪漫主義的激情,沒有學院派的渾厚大氣,沒有表現主義強烈的情緒化,沒有現代藝術生猛的色彩和獨具一格的形式感,卻帶給人別樣的生命感動。
正如他的畫面,哈莫修依的人生也沒有什么傳奇或者光輝,沒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節。他1864年生于丹麥普通的商人家庭,15歲時進入丹麥皇家美術學院學習。1891年,哈莫修依與愛爾達結婚,1916年病逝,短短52年,一直居住在哥本哈根。學業、婚姻和畫展一切都是順理成章,按部就班,真正取得名聲也是在他死后多年,此外再難發現什么戲劇性了。
哈莫修依的畫面彌漫著靜謐神秘的氣氛,善于捕捉微妙的光影,逆光的樹林,妻子的背影,打開的門,多重而幽深的室內空間,空無一人的街景等,是他慣常的表現對象。這些乍一看,灰冷陰郁,恍惚夢里,談不上悲傷,也沒有感官的刺激,卻不知有什么樣的力量,能給人以最直接的震撼,擊穿人的心臟。看他的畫仿佛是在回憶昨晚,或者陳年的夢境,穿過一片寂寞的樹林,空無一人的街道,在霧靄昏昏中走入自己的房屋,一切都悄無聲息,似乎自己也如幽靈一般,引不起自己身邊人的注意,或者是作者在有意回避家人的注視,甚至是回避自己,而采用了超越的視角來觀察一切,從另一個平行的空間窺視。優雅神秘的光影閃爍迷離,一扇門又一扇門忽而就自己推開了,一切熟悉而又陌生的場景,而家人似乎被凝固住了,雕塑一般,他們的面孔似乎都那么模糊而陌生……夢里夢外,都聽不到一點聲音,以至于我們都不敢正常呼吸,生怕最微小的響聲也會驚擾了夢中的人。作者欲說還休,眼前又像夢魘,讓人喘不過氣,讓人傷感卻又是那么安詳,無限感慨。
畫面給人帶來的幻覺或許來自他陰沉的色調,像是充滿了氤氳的水汽,不要說那陰森的夜晚,即使投射在墻壁上的光線也顯得萬般迷離清冷。密密實實織網一般的方形筆觸顯得理性而壓抑,像是低聲的弦樂在詠嘆什么,卻又讓人捉摸不透。看來他的畫面最大的特點就是讓人捉摸不透的神秘,似乎是刻意而為,這是一種去情緒化的風格,但他的作品并不如同一些冷抽象的繪畫。所謂去情緒化,我的理解,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去除向外瑣碎的情感、欲念,流露出一種內向的情感,是內心的審視,作者在剖析自我,剖析自己內心,隨著破碎的光影片段去捕捉那一個個瞬間的生命感動和記憶。
具體來分析他的畫作,《有陽光的室內風景》,乍一看只是一張如實記錄的室內景照片,仔細看,卻感覺不到時光的流逝,因為作者把那稍縱即逝的光陰片刻凝固了下來,讓人不舍的晨光連同陽光中浮動的塵埃,或許還帶有留戀和對美好的不舍。耀眼的冷色光影投射在空曠的房間里,讓人心生創痛。肖像畫也是他鐘愛的題材,尤其是他的妻子,《愛爾達·哈莫修依》是少數幾幅面向觀者的作品。凝滯的氣氛里,內斂而克制,宛如雕塑,像是在喝下午茶,桌上的杯子質地似乎使畫面明快許多。但她的目光卻凝視別處,似乎在回避,回避交流,類似的肖像畫還有許多,包括作者本人的自畫像,欲言又止,凝視著生命永恒的幽深之處,帶有死亡氣息。他畫妻子背影《休息》讓人感覺很優雅,對妻子的頭發頸部刻畫得十分細膩,像是包含了一種別樣的情緒。《白色的門》中,畫面呈現黑白色調,畫面所有的門都是開著的,營造了一個多重空間的效果。整個房間是串通的,卻感覺不到空氣的流動。整個畫面死寂一般,透著空虛的感覺。穿過重重門戶,遠處的一絲光亮似乎是在暗示什么,又或者是作者在小心翼翼地尋找什么,隨時會出現,又似乎不存在。仔細觀察畫面,不難發現作者在門和門框上有意扭曲錯位,這種視覺上的錯位更加強了畫面的神秘和詭異。他的許許多多關于陽光、室內景色和街道的作品,都是在Strand街30號的公寓完成的,那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藝術的來源。畫布背后讓人猜想,一定都有一個故事,這是一個平凡生命的記憶。
畫家究竟要表達什么呢?由于缺少資料,我們不得而知。或許這不太重要,我想,畫家在畫面里暗藏了許多想要傾訴的豐富感情,而他的一生都如此平靜,他一定是在用層層迷霧壓抑他的內心的情感,若是貿然闖進這些房間尋找什么,必定徒勞。而哈莫修依能帶給我們這些感動和心靈上的共振,就已足夠。哈莫修依和他畫作中的人、物、景,一切都被封存于時間之外。
他的生活似乎與世隔絕,沒有俗世名利的紛擾,沒有愛恨情感的糾纏,你甚至看不到,他所處時代風起云涌的藝術變革,時代風貌。所有所有,只是沉默寂靜。
雖然他很神秘,但不想因此神化一個藝術家,他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人們定義他是象征主義畫家,我認為這些標簽不重要,畫家是在表達自己,正如他所描繪的都是他的日常所見,都是他最熟悉的環境,他只是有種情感,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需要低聲訴說,要慢慢與用心品讀他的人分享。穿過這層迷霧,他是如此真實,如此誠懇,這就是他所帶給我們的感動。
關于他的研究十分有限,沒有留下日記,他死前又銷毀了它所有的信件,對于我們來說,只有他的畫作和寂靜,他是一個謎。
畫冊看了許久,難以從他的畫中走出。
參考文獻:
[1]楊參軍主編.西方繪畫大師經典作品,威爾漢姆,哈莫修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熊曉艷,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
鹿少君,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