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費欣的繪畫作品色彩明快、明暗對比響亮,表現力強。素描頭像用炭筆畫在堅實光滑的紙上,自成一家,刻畫深刻入神。費欣的作品傾向于從生活中直接取材,追求自然與真實、純正與鮮明,鐘情于肖像畫與風俗畫的創作,顯示出扎實的基本功和高超的畫面駕馭能力。他的素描頭像表現技法,油畫中人物刻畫的生動感,成為很多藝術家在畫面上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費欣;自然繪畫;高校美術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費欣1879年出生在俄羅斯伏爾加河畔喀山的一個木雕手藝人家庭。孩童時代的費欣就跟著父親的木雕和鍍金包工隊一起到附近和遙遠的農村闖蕩,那里的湖泊和森林深深吸引著這個兒童。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兒子的繪畫和木雕手藝讓父親頗為自豪,他一心想讓兒子當個好藝人。16歲的費欣考進了喀山美術學校,這個少年以滿腔的熱忱忘我地學習, 1901年費欣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推薦到美院做旁聽生。在美術學院費欣幸運地成為了列賓等大師的學生,他接受到學院嚴格的素描教學和最新的繪畫技法。列賓對于他的培養和特別關照及溫暖的體貼給了他莫大的鼓舞。費欣的成熟與天才在1908年美術學院春季展覽會上開始顯露,他的兩件作品《婚禮》《菩提樹下的婦人》在展覽會上展出,《婚禮》還使他獲得了阿·庫因芝獎金,《菩提樹下的婦人》被美術學院博物館收購。費欣后來成為一名教師,他教學認真,特別注意因材施教,認真觀察每個學生的習作。他常常把自己的畫架和學生們的畫架擺在—起,與學生們—起畫模特兒,這是一種直觀有效的示范教學方法。他為俄羅斯培養了大批天才的藝術家、教育家。課下的費欣常常與朋友和學生們熱情地談論克拉姆斯克依、列賓、謝洛夫等俄羅斯著名畫家,也談起西方的荷爾拜因、倫勃朗等等。他也常談起現代派,他說:“你們不要聽他們的,不要離開自己正確的道路。那一套是趕時髦的東西,今天穿窄裙,過幾天又要穿肥大的,你們不要學這個,這是把自己引向虛偽的道路。”
在學院畢業前后的幾年里,費欣創作了—系列出色的肖像畫,《紫衣少女》 讓他在1908年慕尼黑國際博覽會上捧回了小金獎。1914年費欣創作了《瓦麗雅·阿多拉斯特卡婭肖像》,作品柔和、精練、和諧,就其藝術性而言完全可以和列賓的《蜻蜒》、謝洛夫的《少女和桃子》相媲美。費欣是位很有天賦和個性強烈的畫家,他不盲目崇拜和模仿別人,也不參與任何藝術流派和組織。雖然老師列賓對他贊賞有加,但費欣自己卻說:“我無法成為列賓的追隨者,因為我的藝術志趣完全不同。”他不畫重大歷史題材,而是更傾向于從平凡生活中直接取材,追求自然與真實、純正與鮮明,鐘情于肖像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他不喜歡用單一的藝術表現手法,費欣用豐富的線條和色彩來塑造形體,下筆果斷。他對五官保持著堅實的造型,形象生動。而對于衣服、背景和無關主題的細節用寬闊的筆觸、色塊迅速掃過,融寫實、抽象、表現于一身,他特別喜歡使用“調色板加畫刀”的技術,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成就了“費欣式”的繪畫風格。費欣留世的作品很少;作品大多毀于戰爭和移民,有些遺失在國際展覽中。費欣在美國走完了他的藝術之路,雖然后期費欣遠離他熱愛的故土,但其藝術成就在俄羅斯美術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1926年俄羅斯偉大的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在回答誰是當代最天才的畫家這—問題時,他爽朗地說:“費欣!”
俄羅斯繪畫藝術與中國確實經歷了很長的一段蜜月期,從契斯恰科夫體系到俄當代繪畫,不同時期所造成的影響深度是不同的,對解剖和透視的嚴格學習成為蘇里科夫美術學院的基礎課程,這樣的基礎課程對一般的入門者來講已經是更加高階的訓練方式,我國目前除幾大美術專業院校外,幾乎所有高校均設有美術專業,如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大學美術學院,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青島大學美術學院, 青島科技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青島理工大學美術學院等。由于在國內美術專業范圍劃分比較大,分類較細,繪畫一般下分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四大板塊的設置,四個專業的第一年統一的都要上素描,色彩,素描課根據專業種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側重方式,套路是靜物—頭像—半身帶手—全身著衣—單人體—雙人體—創作(帶場景或背景的人物組合). 這和俄羅斯的美術學校采用的方法基本吻合,有的學校要專門教授人體解剖知識,或畫石膏的解剖分面像,這樣的基礎部分每個階段一般是在120—220課時之間,而國外在該階段的教學時間長達1-2年。過多的石膏寫生和人像寫生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技法,有些學校連續幾年都聘用同一個年齡較高的模特參與頭像和人體寫生,而國外對寫生的模特要求之高是我們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很羨慕費欣寫生時所遇到的模特是如此的入畫,參照物給他帶來的那種感覺是創造優秀作品的第一步.我認為不論是借鑒俄羅斯的教學方法還是歐洲傳統的繪畫教學方法,學習其中精要然后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改革和創新,高校不應該是某種藝術派別的堡壘,應當是融匯創新的前沿陣地。
隨著近年來報考美術類的學生成倍的在上升,許多考前班針對高中生的藝考培訓成了學生接觸到繪畫的第一次經歷,而快餐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只能短暫的應對各省的美術聯考,而基本功的訓練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許多學生進校后往往跟不上正常的基礎教學進度,從畫靜物開始就對基本的構圖手法,結構關系,黑白灰關系處理上非常困難, 那么后期的學習困難就不言而喻。這樣一來四年的學習轉眼即逝,學生被迫走向工作崗位,有的學生出學校后不到一年就完全放棄了自己的專業,有的干脆在學校附近辦學習班教其他未入門的孩子學習繪畫并報考藝術院校,有的埋頭專攻當代繪畫,繪畫的學生現在社會上很難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繪畫這樣的藝術形式不同于音樂,舞蹈和表演,無聲無息透過畫面在視覺上傳遞豐富的信息,是畫家本人將自己的感知匯聚再通過筆觸用以情感表現在布面上它是一種靜態的,凝固時間的再現形式。
我們看到費欣的繪畫作品時,看到了扎實的基本功和極高超的畫面駕馭能力,雖說不能要求每個藝術家都能像他一樣,至少我們可以透過他畫面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自信和自然狀態來反思自己的藝術作品,在教學上如果我們能夠將四年制的文科藝術類提高到5年或者6年或者更長的話,那么我國許多喜愛繪畫又愿意為此付諸于青春的年青學子將更為系統的學習到與歐洲傳統繪畫學校一樣的技法,歐洲學校要花15年來培養一個藝術家,而我們四年就是一批,數量和質量比差太大了,根據教育部官方數據公布我國2015年將有749萬大學生走向社會,這里面可能還沒有包括部分私立學校,這里面有多少是從事藝術事業的呢?全國高校的美術類學制為6年的話我們又會培養出幾個中國的費欣呢?可能這只是我的杞人憂天吧,最后讓我們去臨摹費欣的畫面,讓我們細細體味他在畫面上所做的所有努力與嘗試,讓他那跳動的色彩伴隨著酣暢的畫面結構引領著繪畫愛好者走進繪畫藝術的天堂。
作者簡介:
張臏,山東美術館,博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