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丹丹
【摘要】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學習最終是為交流服務的。提高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是外語教學的出發點和依歸。通過各種語言交際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英語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師的根本任務。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本身具有專業的英語知識外,還要有鉆研精神,能按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實施教學,在合理處理教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這些都是除學生之外的因素。但對于學生來說,也有許多因素影響著學生在英語上的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學習到運用,除了受到教師方法的影響外,學生本身各方面的情況也對學習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從學生角度出發,在分析了目前學生學習后不能靈活運用英語的原因后,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改進措施方法。
【關鍵詞】靈活應用;交際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外語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會運用。無論學了多長時間的英語,無論學了多少英語,不論是小學、中學、大學,教學大綱上對“說”英語都有明確的要求。課標中對小學英語一、二級中“說”的技能有著詳細的描述。由上述可以知道,“說”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不用思維去組織自己的想法,直接在圖片或教師的提示下說,第二種是根據一定要求,經過思維對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整理,從而正確流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通俗地說也就是靈活運用。對于前者的要求,大部分教師都能在教學中達到要求,但相對而言,后者的要求就比較難達到。雖然教師心中清楚地知道只有做到靈活運用英語,才是真正意義上“學好英語”,而且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但效果并不好。因此,如何提高學生靈活應用英語,進而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問題也就成了教學中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原因
學習效果不好,并不等于教師的工作做得不夠多。其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各種英語氛圍,比如各種活動豐富的英語角,英語超市,英語劇社等等,學生似乎也很感興趣,但最終都還是離不開教師或多或少的提醒和幫助,在教師的引導下才有所創新。因此,這些活動很難說對學生綜合應用的水平有多大意義上提高,無非也還只是美麗包裝下的表演而已。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在中國學英語會有這么多“啞巴”英語的現象?
首先從教師角度來看,有這樣一些原因:1、小學英語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受中學英語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以知識為本,重知識傳授,輕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2、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教室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單純的機械訓練,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任務驅動性學習;3、教師所創設的教學語境不夠真實,缺乏生活化的真情實感的語言實踐;4、英語學科評價雖然也有口試,但還是偏重語言知識的終結性評價,忽視學生語言綜合運用實踐的形成性評價。以上這些原因最終使學生處在被動地位,久而久之缺少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思想就象套上了枷鎖,無法真正表達自己的情感。這與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所需的“主動”、“自我體驗”是相矛盾的。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讓兒童自己用思想做試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直接體驗各種事實,并且獲得更深刻的印象,這樣兒童會感受到學習的需要和興趣,產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取得有用的經驗。這也正符合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任務型教學途徑,形象地說,就是“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在學習上常常是教師要求做什么,學生才做什么,更談不上課外主動思考和運用。學生最多也只是按教師要求背一背單詞和課文,要不就是表演課文,即使是教師要求下的自由表演也還是離不開文本的限制。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缺少用英語的主動性,少了思維的參與,自然而然就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在“學好”的基礎上說“運用”都如此難,更何況實際教學中,往往有一些學生還沒“學好”就談“運用”,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要真正做到靈活運用,在教師監督下的打好基礎是必需的,其次才是讓學生發散思維。根據上述情況,從學生角度來說,造成不能靈活應用英語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語言積累不夠。
2、腦海中只有支離破碎的單詞、短語和單句,沒有語篇感。
3、只能在教師設定的模擬情景中表演,不能靈活表達。
這三個原因之間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系,前一原因是后一原因的基礎。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層層遞進的,只有在解決好前一原因后才能更有效的解決后一原因。
三、采取措施及具體實施
1.解決語言積累不夠的問題。
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它和語文教學一樣,重在反復讀,時刻練,從而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朗讀是鞏固舊知、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培養學生美的語音、語調、語感的好方法。談到朗讀,教師們用得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讀了,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來對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培養。
2.解決學生腦海中沒有語篇感的問題。
學生有了大量的背誦后,為什么還是不能張口就說?因為大量的背誦還只是輸入。沒有在實踐中進行過有效的對話,還不能說是完全掌握。學英語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使是在大量背誦的基礎上,在陌生環境中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腦海中最先出現的仍可能是幾個關鍵詞,而不是整句話。所以在實際生活的自由表達中,會有不知從何說起的感覺。于是,表演課文就成了許多教師采用的方法。但從背誦到表演課文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么簡單。表演課文之前,要讓學生至少能有完整的一句話的輸出。如果能做到在任何情況都能“逢問能答”的程度,就為從“句”的輸出到“篇”的輸出奠定了基礎,因為能做到在任何情況的“逢問能答”說明學生是真正理解意思的。這就避免了某些學生背得很熟,卻是有口無心的現象。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按課文表演,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從背誦到表演,有利于學生在模擬的情景中加深感悟。但僅僅是表演課文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根據學生所學內容,按其功能性創設類似的情景再次讓學生表演。
3.解決不能靈活表達的問題。
經過前面幾個步驟的訓練,學生能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對話,雖然受到文本的限制,但學生的思維已經開始啟動,只是效果不是很明顯。如果此時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說英語,他們往往會覺得無話可說,還是會出現冷場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前幾個步驟中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來回答,或是教師創設情景,學生在接到任務后進行對話。這些活動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所以學生的思維也是被動的,自然而然也就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四、結語
學生學習英語需要大量的可供模仿的目標語言輸入。在語言輸入過程中,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意義上,而不是外在的語言形式上,并且在這個習得的過程中形成聽和說的習慣。我們應把交際語言的習得作為獲得語言交際能力的手段,而非只是把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目的。這在教學過程中也是我們要區分開的,否則我們的教學整體上就會顯得很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