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是依附于中世紀的歐洲的基督教文化的統治地位之上的,是基督教文化的延伸。隨著當時經濟、社會、思想和文化的發展,隨著西歐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哥特式作為城市生活的中心,是市民情感的寄托。哥特式的玻璃花窗是弘揚教義的工具,為來教堂禮拜的人們提供了感情上的愉悅,是“寄情于物”,深厚的宗教情感寄托于光色之美交融之中,透過物質表現靈性,只有找到心靈與藝術之美的契合點,是值得真正用心靈和誠實來感悟。
玻璃花窗的藝術溯源
西方公元 5 世紀到 15 世紀,之前很多的學者都認為這是一個黑暗野蠻的時代。它的神秘璀璨的藝術文化如今越來越多的歷史考證以及理論研究表明:事實并不是這樣。正如黑格爾說:“藝術到了最高階段是與宗教相關聯的”,玻璃花窗上生動的圣經故事詮釋著是哥特式建筑的標志,更是一朵藝術奇葩。首先,基督教信仰的廣泛傳播。正如黑格爾說的:“只有在哥特式教堂中,巨大的彩繪玻璃畫其接受的光線是直接的,這也是其它藝術媒介不能達到的光線效果,它的藝術魅力使所有教徒們都立刻感覺到來自天國的神力。”高大的彩繪玻璃窗把陽光透射到教堂內部,給信徒營造了一種恍如在天國的感覺,人們的思想自然而然的被引導進入《圣經》真理的啟示當中。
其次,是因為建筑技術的進步。基督教是西方歷史上一種文化的核心,代表著人類文化的深層結構。基督教會史記載“在哥特式結構中,因為外部的柱子和拱扶垛取消了對厚墻的需要,所以窗戶既多又大。在細長的門柱之間,建筑師會安置色彩斑斕的玻璃窗戶。”這種深層次的文化結構影響到西方宗教建筑,哥特式教堂注重高度、雄偉的體量只想天國,那垂直向上的飛騰動動勢令人迷惘,一種統一和比直向上的精神在纖細的束柱中被強調出來。
玻璃花窗是基督教的宗教語言
哥特式教堂大門是朝西的,為的是基督徒禮拜的時候面向東方,那里是基督圣墓的地方,即使有不朝向西方的教堂,也把正面叫西面。它的內部空間由三大部分組成:長方形的大廳被縱向的劃分為中艙和左右舷艙,中艙為基督徒做禮拜的地方。之所以叫艙是因為基督叫宣揚信徒們應彼此相愛。玻璃花窗之上所描繪的圣經故事都不是依次排列,而是按“之”字形的路線迂回排列,這象征救恩之路的曲折和艱辛。彩色玻璃的晶瑩剔透與自然光線的陰晴昏暗天衣無縫的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帶給置身教堂的基督徒一種在地如同在天堂的切身感受,另一方面,則給哥特式教堂內部空間增添了無限的韻味與神秘。
作為中世紀最輝煌的藝術成績之一,玻璃花窗它把人工和自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彩色玻璃花窗成了‘天堂之窗,上帝透過這扇fenestra coeli(窗戶)將真理之光撒向塵世。”這樣一種藝術形態,它是依托占這個時期的統治地位的信仰而存在的,它是宗教信仰的表達,從畫面中的每一件器物,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甚至其中反復出現的圖形等等,象征著圣經給人們啟示的真理。它的背后隱藏了許多與基督教信仰有著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目的和含義。
基督教文化對哥特式式教堂玻璃花窗的影響
基督教信徒對天堂的向往和對上帝的虔誠促使人們在人間營造神的殿堂從而推動了教堂建筑藝術的發展,玻璃花窗都隱含了宗教精神,昭示著基督教文化對哥特式教堂的影響,哥特式教堂的出現使基督教的深層文化內涵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宗教與建筑的融合更加完美和諧的教堂建筑在中世紀經歷了完美的蛻變。
從中世紀的社會歷史來看,對上帝之光的追求,是哥特式教堂玻璃花窗追求的主題之一。彩色玻璃依靠光線的穿透性清晰的通過玻璃窗上的圖案照進教堂的上部位。透過彩色玻璃花窗式哥特式撒下的光線形象地表明了它是來自上帝的話語,在圣母的體內化作基督之身,上帝透過彩色玻璃花窗這扇天堂之窗將真理撒向人間。玻璃上的圖畫多以圣經故事為主,很少摻雜現實意義的題材。
結語
通過對哥特教堂玻璃花窗的結構、構圖、色彩、發展規律等分析,剖析了哥特教堂彩色玻璃窗的藝術特征和藝術成就,并探詢了其與基督教之間的關系,闡釋和研究了哥特式教堂的玻璃花窗是基督教文化的延伸。基督教信仰是哥特式教堂藝術風格的靈魂,哥特式教堂的誕生本身就不是為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是為了一種信仰而特有,哥特式教堂為了這種信仰而建造,作為教堂一個重要構成部分的玻璃花窗為這一存在而錦上添花。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高晴(1987-),女,湖南衡陽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包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