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民
大圣人孔子有言“人非圣賢,熟能無過”,作為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更是常有的事情,換句話說,他們也正是在批評和歷練中才學會了成長,慢慢地成熟。如果說表揚是給幼苗施肥、澆水,給他們陽光、雨露,那么批評則是給幼苗整枝除蟲,為了他們更充分地吸收養(yǎng)分。批評是教育工作中經(jīng)常運用的重要手段,是幫助學生增強自控能力,轉變學生行為習慣的“特效藥”。恰當?shù)呐u能使學生心悅誠服,使得工作順利開展,取得明顯的教育功效,否則,還會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激起抵觸情緒。因此,我們應慎重采用批評方法,做到態(tài)度要誠懇,感情要真摯,注意把握批評的角度,講究批評的藝術。如何實施批評才能起到最佳期的效果,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值得研討的問題。
一、批評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批評切忌沒有由頭,空穴來風,與老師而言,對個別同學的批評,一定要建立在調查研究,了解事實真相,充分掌握事件事實的基礎之上,切不可摸棱兩可。出于自我的保護以及認識不到自己所犯錯誤的本質,有些犯了錯誤的學生,往往會找出找各種“借口”為自己辯護,如果老師沒有掌握事實,就會出現(xiàn)學生誤導老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結果可想而知。對于全體同學的批評教育,也要有的放矢,依據(jù)事件、場景,有目的的進行,且要言之有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富理于情,念情論理,情理交融,空講幾句批評的大話、空話,達不到矯枉過正的效果,也有損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二、批評要給學生留有反思的余地。首先要承認,學生是一個能實施自我教育的主體,教師在實施批評教育時,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次兩次就達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充分發(fā)揮自我教育的力量,老師穿針引線,力求點到即止,留有大量的空間余地,給學生一個反思、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機會,當然,這就要求老師的“淺嘗輒趾”必須非常到位,意韻深遠,言簡意豐,值得回味和思索,是學生易于接受的道理。這樣還能使學生接受另一個教育,那就是寬容,產生負疚感,從而有利于他們不斷鞭策自己盡量少犯或不犯錯誤。如果老師對學生的錯誤嘮嘮、叨叨,否定或貶低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批評的積極性,那么,學生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結果事與愿違,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三、批評要剛柔相濟。批評雖應客觀,但還是不可避免的會融入老師的主觀感情,感情的投入容易使批評產生正面效果,但要根據(jù)教育者對象的性格、心理、情緒、修養(yǎng)、經(jīng)歷及愛好等方面,作到剛柔相濟。如對女同學用“剛”,產生感撼力,用剛克柔;對男同學用“柔”,用溫暖去化解頑石。使用剛與柔要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出發(fā)點。含蓄的批評有時比電閃雷鳴式的批評效果更好,切記:批評學生時千萬別發(fā)火,發(fā)火只能說明老師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武斷專制不近人情、粗暴蠻橫、缺少涵養(yǎng),更說明老師無能。
四、批評要迂回啟發(fā)。我們不僅要有一針見血,開門見山的直接批評教育也要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迂回批評教育。這樣可以避免老師與被批評的學生直接交鋒,引導幫助犯錯誤的學生消化、理解、醒悟,從而改正錯誤,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批評教育中盡可能從側面間接地批評學生,在學生沒有對抗情緒的前提下,用委婉含蓄的方法 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正面影響。
五、批評要掌握恰當時機。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適當?shù)膱鏊u犯錯誤的學生才能收到如期的效果,如選擇在辦公室、散步、郊游等場地和時機對學生的缺點錯誤給以恰當?shù)呐u,但要切忌在公眾場合對學生大發(fā)雷霆、大動肝火,批評學生不在于聲調高低而在于你講的是否在理、學生能否接受你的批評。
六、批評要充滿情。對待實在頑固犯錯誤的學生要學會冷處理,不要沖動行事,對“不聽話”的學生,應是外冷內熱,不要采取高壓手段,硬碰硬,也不要過分遷就,應講究“心理制裁”讓他自己去領會、感覺錯誤所在,教育要以耐心的引導為手段,不要動輒發(fā)火。在 批評學生時如能做到目光中包含深情,態(tài)度中蘊藏希望,神情中充滿慈愛和關懷,那一定會“化解頑石、融化寒冰”。如果老師批評學生時缺乏感情,往往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fā)揮,新帳舊帳一起算;對學生進行尖刻地數(shù)落和粗暴地訓斥,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會導致學生反感,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只會口服心不服,達不到預期效果。
總之,批評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常用的一種方法,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學生思想的變化,使學生真正提高認識,提高覺悟,提高思想素質,變得更有道德和教養(yǎng),從而少犯錯誤。批評是為了不批評,作為一名教師要小心翼翼保護學生的心靈。只有當學生的心靈得到溫暖的依靠時,心理安全得到保障時,教師的批評才會達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