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云
【摘 要】音樂對人的情緒有著明顯的調節作用。在心理健康教學中,引用輕松美妙的歌曲促使學生心情愉快,調整學生心境,消除大腦和身體的疲勞,達到心理和情緒的最佳狀態,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
【關鍵詞】音樂 調節情緒 豐富情感 健康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89
小苗需要雨露的澆灌,童心需要音樂的熏陶。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音樂的魅力去感染學生,使學生的心靈得以健康發展呢?我在教學中進行如下嘗試:
一、讓音樂調節學生的情緒
科學研究表明,音樂對人的情緒有著明顯的調節作用。從生理及心理學意義上說,美妙動聽的音樂,其聲波震動是有規律的,容易引起人體細胞組織與之發生和諧的振動,改善和調整人的情緒,消除和緩解外界社會及內在的心理因素對人造成的緊張狀態,以使人達到心理和情緒的最佳狀態。
我國心理學家就曾用音樂,試驗了人的心身反應。用《春江花月夜》幽靜柔和的樂曲測試中發現,被試對象在軀體反應上,感到有放松的效果,并用生理記錄儀測得被試者的軀體反應,如“胃腸活動”、“皮膚電反應”、“肌電反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當使用《歡樂的景頗寨》等奔放歡樂的樂曲時,被試對象則產生相反的效應,喚醒水平提高,整個人也感到興奮起來,人的情緒好像受到感染一樣,會隨音樂而情不自禁地進入興奮狀態。那么,在心理健康教學中應如何發揮音樂的感染力?
在心理健康教學中,讓我們用輕快明亮的歌曲促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抖擻;讓我們用輕松流暢的樂曲緩和學生的緊張心情,消除大腦和身體的疲勞,減輕精神壓力;讓我們用熱情奔放的音樂調動學生的高漲情緒,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例如,當學生運動或玩耍回到教室準備上課時,你會覺得學生很難靜下心來學習,這時放一首抒情的樂曲,緩緩地帶動學生坐下來,然后進行教學,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既能平靜學生的躁動情緒,又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中來。
二、讓音樂豐富學生的情感
音樂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活動,能夠使學生自然情感升華為審美情感,帶來心理及精神的愉悅。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情感體驗顯得簡單、樸素、自然,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的情感給予正確的培養和引導,使學生的道德品行、審美能力、心靈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1.拓展學生情感體驗。
在心理健康教學中,根據學習不同內容,利用音樂,讓學生產生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例如,學生沒有感恩的經歷,但是,當他們聆聽或演唱《感恩世界》、《父親》、《母親》等描寫感恩的歌曲時,會自然地產生一種對感恩的感受,并會激起對一切的感恩之情。一個長期生活在城市且從未有過鄉村體驗和感受學生,當聽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牧童短笛》等反映農村生活情境的音樂作品時,會感受到一種從未感受過的鄉村氣息。不斷獲得新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情感世界會越加豐富,認識水平也就越高。
2.情感上的升華。
通過利用音樂手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心理知識的內涵。例如,教學《我的夢,中國夢》一課時,讓學生齊唱《中國夢》,學生在演唱時總會有這樣的感受:這些音樂使我們情緒激昂,熱血沸騰,心靈受到震撼。懂得了夢想就是目標,夢想就是前進的方向。但夢想的實現離不開腳踏實地地努力,我們必須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拼搏!鍥而不舍!
三、讓音樂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在心理教學活動中,有許多學習內容的合作性是很強的。如游戲、小品表演等內容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教師力圖通過這些活動利用配樂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例如,在進行小品、心理劇表演時,學生們是作為一個表演整體,要求每個學生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不突出個體,這時根據內容配上合適的歌曲能培養學生之間彼此尊重、互相協作、共同創造整體美的團隊精神,互相競爭和互相激勵的良好意識。
因此,在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方面,音樂具備了自然、和諧、有效的優越條件。
音樂能使學生的心理獲得健康的發展,能調節、培養、豐富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獲得健康向上的審美意識,給予學生以美的享受、愛的啟迪。音樂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將澆灌到學生的心理、情感等各個領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