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柳虹
【摘 要】教師要在材料投放中充分挖掘操作的游戲形式,使得幼兒能以角色身份在游戲情境中學習,在寬松的游戲氛圍中發展各種動作及相關技能。
【關鍵詞】技能 材料 活動環境 材料投放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98
依托《指南》精神,我們在創設活動區時開始注重關注幼兒的喜好,為幼兒創世更加寬松、溫馨的活動區環境,也注重幼兒活動區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元、開放的物質支持。然而,也存在以下誤區:投放材料雖有層次性,但是目標單一;幼兒對材料興趣持續性不長;區域活動多來源于活動延伸;缺乏關注幼兒的實際需求,造成部分材料虛設;機械操作、練習性、作業性痕跡明顯;材料放置不合理、浪費;材料投放周期計劃性不強,沒深入思考更換理由。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實踐,我做了以下活動區材料投放的再思考。
一、材料投放教育目標多維性和層次性的再思考
過去我們更新材料缺乏系統性認識,常常為“換”而“換”,造成材料調整上的資源浪費。現在,我們會根據幼兒的發展,及時調整目標,順應孩子的發展連續性和整體性,統整修正教育目標。教育目標的多維性更能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要。如:活動區:釣魚,教師提供的是各種顏色的小魚,放魚的盒子(盒子上一個一個小方盒,貼著數字1—10),按數量放魚。當幼兒熟悉玩法,不再感興趣了,可調整成大小不一、顏色、數量不同的魚和籃子,這樣的調整可以使幼兒操作目標由停留在數量上,變得更加靈活和自主;而“營救金雞冠的公雞”顯得更為靈活,在投放的公雞、狐貍、山、草地等小圖片中,可以自已設計營救過程,這次是“游過急騰騰的河流、穿過高聳聳的山頭、爬過綠菌菌的草地”,下次可再增加“爬天梯、過鐵索橋”等情節,圖片皆可移動,每個環節自由設計難度,如困在里頭,可以停止游戲一次,幼兒可用扔骰子或翻棋子(背面標數字)進行游戲。這樣同一材料有不同的難易程度,供幼兒自由選擇,教師便能針對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所以我們思考同一主題時應分為幾個層次的材料,不同材料隨著目標的定位激發幼兒再游戲。
二、材料投放操作內容生活化和游戲化的再思考
巧妙地根據游戲內容創設可操作的情景,充分發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材料投放中充分挖掘操作的游戲形式,使得幼兒能以角色身份在游戲情境中學習,在寬松的游戲氛圍中發展各種動作及相關技能。
(一)材料投放操作內容生活化
生活化的操作內容能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習得的操作能力和知識經驗,在生活中得以應用。如:投放的扣鈕扣、系鞋帶、給小動物喂食等零碎的、較沒聯系性的區域,不如投放掛歷紙、報紙、舊布片、珠子等,開展生活區“服裝加工廠”,把原來零碎的扣鈕扣、系鞋帶等區域整合成“服裝加工廠”,把所有內容涵蓋在里面,分成幾個“車間”,設計、裁衣、車衣(粘貼)、裝飾、穿衣(給娃娃穿衣)等;又如耐克鞋廠,有設計車間、制模車間、成鞋車間、配對車間等,我們這樣的材料投放可使幼兒在操作時掌握生活技能和知識,又不同以往單調、枯燥的區域,學到的本領系統又有聯系,并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充分運用。
(二)材料投放操作內容游戲化
豐富、巧妙的材料投放,能讓幼兒以角色身份在游戲情境中學習。如:語言區內容較為枯燥,我們投放白板紙、彩色筆等,制作成“汀州三日游”一日一“板”圖,把長汀一些名勝古跡、美麗鄉村編成兒歌、故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幼兒操作時扮“小導游”,以導游身份介紹長汀,以這種游戲形式讓幼兒了解長汀名勝,有助于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讓幼兒的操作內容更游戲化,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自主學習。
三、材料投放及時調整材料的組合和位置關系再思考
在新的活動中,教師仍然要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時補充、調整、增刪材料,以將幼兒的活動引向深入,讓幼兒的興趣持續保持。對材料價值的分析就這樣貫穿于區域活動的始終。
所以我們在材料投放上要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思考及時調整材料的組合和位置關系,引發幼兒新的活動。如在進行“好玩的石頭”這個主題時,孩子和家長一起收集的各種各樣石頭投放在科學區,讓孩子觀察、了解石頭的性質,一段時間后,發現孩子們對石頭失去了興趣,于是就及時把它投放到了美工區,孩子們興趣又回來了,大石頭他們直接在上面作畫,小石頭用于作畫工作,他們想象成房子、汽車、大象等,粘貼在圖畫紙上,周圍添畫相應的背景,又是一幅與眾不同的石頭畫。又如:搜集來的易拉罐,最初教師在里面裝上豆子、沙子等材料,然后把它們放在音樂區做打擊樂器。
一段時間后,教師帶領孩子們將一個個易拉罐組合在一起,變成了體育區的“梅花樁”;又過段時間,再次改變一下,又將這些易拉罐組合變成了舉重用的杠鈴。一些看似簡單的材料,就這樣在教師的匠心巧手中一次次變身,成為不斷吸引孩子的新材料。
四、材料投放表現形式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再思考
過去我們在材料的投放中缺少在投放的形式上進行思考,機械操作性的材料比較多,作業性的痕跡比較明顯,幼兒的操作比較單一。《指南》學習后,我們要思考材料投放的表現形式多樣化的表征會讓幼兒的興趣點更高,操作的持續性更久。如:數學區不再是簡單的投放幾張記錄表,而象“超市”活動區中“貨比三家”,難度分為三級:一查詢指定產品的價格;二查詢自選商品的價格;三查詢2件商品的價格,這樣層層比較、不斷探索,幼兒會保持持久的操作興趣,不斷完成任務與挑戰。再如:可以把易拉罐投放到建構區,方便小班幼兒玩摞高游戲,比賽誰摞得最高,并數一數有幾個罐子。
中、大班的幼兒可以在建構區利用易拉罐做橋墩、建立交橋等;可以在易拉罐內裝大小不同的沙粒(或豆子等物),然后投放到科學區,讓幼兒探索聲音;可以投放到表演區,做成沙錘,讓幼兒進行打擊樂演奏……
因此,只要教師在材料投放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再多點思考,而不是原來的機械操作、作業性操作,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能發揮較大作用,并能多方位地達到教育目標,而不是單一的目標了。
五、材料投放推進調整時機和調整數量的再思考
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曾經適宜的材料,在一段時間以后也會失去原有的價值。要想讓幼兒在活動中持續發展,就要思考及時調整材料,滿足幼兒學習的新需求。如:簡單的訓練用筷子,我們可先投放紙團讓幼兒練習,再投放花生、豆子、珠珠,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難度不斷加大;又如:科學區“電吹風吹乒乓球”,吹一個乒乓球簡單,玩久了無聊,師再投放一個乒乓球,讓幼兒探索怎么讓兩個乒乓球吹起來,還能順著風向循環?需要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的狀態,明確調整材料的時機,促進幼兒產生學習的新興趣轉移和學習新要求。
過去調整材料的數量,常常因取消一些材料就增加相應的一些數量的材料,未思考哪些材料可以調整,調整多少數量,新增的材料又該增加多少是適宜的?我們在每次區域活動的觀察記錄中可以體現,讓我們有據可查。
因此,我們還要思考,新增材料基于幼兒整體發展,數量可以多,若基于個別幼兒的需要則可以數量少些。通過觀察幼兒對材料的操作情況來判斷追加的相應數量。
總而言之,活動區的開展要重視材料對幼兒發展的作用,教師應遵循材料投放的特點,多角度、多廣度思考,從而提高幼兒參與活動區的質量,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